8月24日,周三,晴,24至33度
休假第四天
昨日太用力,有点伤身。果然不能再像年轻时下蛮力过活。
早上七点半才挣扎着起床。早餐来不及做面点,从冰柜中取出现成的粽子,再炒两个蔬菜,就着杂粮粥,喝得个肠饱肚圆。
上菜场,买了点瘦肉、苦瓜、黄瓜、大白菜、毛豆。回家将冰箱保鲜层清洗整理了一遍,这些菜可以吃到周日。一番的折腾,汗如雨下。最近气温降低了许多,人却特别会出汗,证明体虚。
从一早醒来,就边干活边收看某池山水画直播课。我发现光听不跟着画,可以学到很多重要的技法。南阳老师讲课讲得非常仔细,每一个小细节都会停下来反复示范,总结归纳要点。跟画时,因急着想将画画完,对这些技法的讲解就耐不住性子听。今日听而不画,获益良多。
诚如老师所言,山水画比花鸟画好入门,因为花鸟画的笔触少,几乎两三笔就画出一个形。国画是落笔定形,不能涂改的,所以越简练的用笔越考验作画的技术。而山水画用很多细碎的线条勾勒。偶尔几笔非关键的线条出现小差错,也不要紧。一般具有临摹能力的人,都能画出个轮廓大概。但若只满足于形似,就永远是初学者的水平。外行看着惊悍,内行一看就经不起推敲。所以,更重要的是掌握技法,争取每一幅画都在某技法上有所改进。能不能跟着直播间画下来,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吸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技法。
其实读书、练字都是这个理。读书,若只满足于读书的数量,一本读完,马上接着读下一本,或为了追求读书量,还会下意识地选薄的、难度小的书读。如此读书,不过是将自己当成扫描仪。我们读书追求的是从书中获得的知识和感悟,如果读一百本书,脑子里空空如也,那还不如一本书读上一百遍,脑子里就有了一本书。
书法,若不用脑子,只是一笔一划对着帖临,临上数年,脱了帖子仍不会写字。习书的功夫固然最好一日不断,但读帖是不可或缺的磨刀功。陆俨少先生十四岁开始临帖,临了二三十年后,就放弃临帖,改为读帖,揣摩其用笔之法,以指画肚。同时默记结字之可喜者,牢记在心。一有余晷,抄书不掇。读帖,再脱帖抄书,二者同时进行。读帖撷取技法、注入心目。抄书训练指腕,运转自如。
总之,学习,不能单单追求数量,关键是吸收。无质量地重复无数遍,并无益于进步,只会巩固一些坏毛病。
今日在直播课中学得的技法有:
一、染色。
染色要点有三:一、讲究染色顺序,先用淡墨染在山石阴面,突出山石结构。再用赭石染在淡墨处。最后用花青、藤黄加三绿调色染在山石阳面。染色时要顺着山石结构染。二、染树叶时,要用点叶法,不能用平涂,平涂会将墨画的叶片洇开,而且也无浓淡变化。点叶从叶色最深处(接近枝干)开始点,树冠外围最淡。三、薄色多染。颜色要调得淡一点,多染几遍,这样色彩才显得清透,不同颜色衔接处也过渡自然。笔调色时,一般笔肚调淡色,笔尖调点浓色。这样就能产生一笔多色的效果。上色时,笔先落在颜色最重处,待笔尖浓色用完,再画淡处。画远处山石,画到笔上颜色干,马上沾着清水接着往下涂。
二、小斧劈皴
画小斧劈皴,笔头要润,太干,擦出毛丝,就成了刮铁皴。笔头润,皴笔紧贴着画,会洇成一团,所以要上皴一笔,下皴一笔。画到后面笔头墨头越来越淡、越来越干,就有了浓湿干枯的变化。
三、画水波纹
画水波纹时,斜躺着笔,拖着笔画。若立起笔,线条会偏细,且无粗细变化。贴近山石、小船处水纹密,远疏。近处水波纹凸,远处平。中间还要流水一段空白,显示水流方向。
四、调色法
找一个平盘。倒一滴墨。笔醮点清水,朝墨中点取一滴出来,翻转笔肚调,调完,在盘沿上刮刮笔肚水分。再朝墨中点一点,拖出翻动笔尖调。调完,拿纸吸去笔肚水分,再上色。注意盘中始终是没水的。调色时,盘的白色可清晰透出所调颜色的浓淡程度。
连续高密度作战三天。今天休息一天,思考、调整。
走访几位画画的简友。发现她们的文章点击、评论都不高。内容专业,读者就少了。我也不好意思在简书上发专业的文字,劳费读者的眼力,有罪恶感。但日记是记录和引导我们的生活的,而我们的生活也绝不能被读者的趣味所绑架。
我打算以后多在简书上配一些经典名家的书画作品,这也是我读书(读帖、读画)的一部分。
还会常写一些学习笔记。
并打算开一个“日知录”,读经典书籍,写一段小感悟。但是否作为日课,尚不能确定是否天天有灵感。若强为了“每日一悟”,而去硬凑,又似乎变了味。
以上做法,都是为了逼促自己勤思考。然后勤动笔,每天写三小时以上的字画,读三小时以上的书,并坚持记日记。这样,日子就会有收获了。
袁松年(1895~1966),又名鹤文,广东番禺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初期专攻临摹和学习西洋画,欲借西画方法以新国画面目,后放弃西画,专事国画。以“国画合理化”为倡导,欲跳出国画窠臼。其山水画多运用斧劈皴法,运笔坚硬 ,自成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