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超现实主义诗选》学习笔记(3)

“原序”中的“自动写作主义”内容:

超现实主义的基本方法是自动写作。早在1919年就由安德勒·布列东率先使用过了。

在1924年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布列东回忆到:

某个夜晚……我正要入眠时……一个非常陌生的句子……出现在眼前……仿佛是“一个男人被一扇窗户截成两段了”……与此同时……一个人的模糊的图象被一扇扇子垂直着从他躯体的中部给劈成两半。无庸置疑,我见到的只是一个人倚在窗口上,并将其作一番重新组合而已。但是这扇窗户一直与人一起移动。因而我意识到我预见到的是一个极其罕有的意象,而我所能想到的只是将其揉进诗歌结构中去。我一有这种念头,随即就有一整串的句子接二连三地袭来,其间隔极其短暂,这让我颇有点措手不及,给我的感觉是它们无缘无故地冒了出来……

这些表层的语句都令人感到它们绝对精确。既使按布列东的说法,它们似乎“浮在表面,对你或对其他人同样显得非常陌生”。但是只要予以深入地探讨,他们就会获悉那种比外在世界“更客观的性质与真相”。就是这种自动流泻出来的语句,变成了窥视自我与探视有关彼岸世界信息的窗口。

下面几句话摘自《第一次宣言》:

你尽可能舒舒服服地找个地方,坐下来,让你的意识关注于自身,把纸笔摆在面前,让思维处在一种被动或期待状态中;忘掉天才,忘掉你以及其他人的才华;时时让自己记住文学就是一条通往人间的最悲惨的道路。不要先想定母题,迅速写下去,愈快愈好,这样你就不记得已写出的东西,也避免老回头看自己写下的语句。第一个句子会自动涌现,真理这种驱动力会在每一秒钟让我们听到它的呼声。而句子对于我们的意识完全是陌生的,我们对接下来的句子抱什么样的看法,这多少有点麻烦。毫无疑问,这第二个句子就会将我们的和他人的意识活动表现出来。如果这样的话,写下来第一句,需要起码的直觉。然而这对你来说并不至关重要,从很大程度上讲,超现实主义运动最有趣和最能引人入胜的就是:……你可以随心所欲,你可以依赖那种窃窃私语永不枯竭的自然。

自动写作法遵循的是梦境语法,包括这种语言在内:

耸着两冢貂皮乳房的女人就站在通道的入口处朱弗罗伊全身浸在歌声的光线之中……

她跃出我们的情欲之网,像火焰,她就是,仿佛是,火焰的女性季节的第一天,这恰好是一个飘满雪花和珍珠的3月21日

布列东将这些自动流泻的意向描述成能连接

两个遥远的实在……有两个词偶然地拼凑在一起……一种独特的光线,意象之光,蹦蹦跳跳地出来了。

弗洛伊德将此过程称为“凝缩”,他说,当

梦的思维……转移成一种可感知的意象的集合体和能看到的景观时……它们之间(共同)的接触点便会凝缩成新的整体。

布列东从美学的角度论述到:

自动写作法……对创造最美的意向特别有效……依我看,其了不起的价值……是那【看来】具有高度随意性的特点,这种特点或者由于容下了大量貌似的矛盾,或者由于某个词语被不可思议地掩盖着,因而要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能将它译成日常的语言……


自动写作,梦境语法。

这节内容,让我想起寻虎老师经常讲的写作六字诀:“沉浸、等待、浮现”。

找一个令自己舒服的地方,坐下来,等待自动流泻的意向和诗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