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晴
孔子说:“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四十岁为分水岭,人生大致分为两个不同阶段。而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下一阶段了。
人生就像在攀越一座大山,前40年我们在上坡路上爬行,前面就是高峰上绝妙的景色,我们不断向高峰攀爬,希望抵达梦中的家园;可是,当我们人到中年终于攀上了人生的峰顶后,便看到了悬崖下的死亡,身边的队友有少部分已经跌落到悬崖,走上了不归路。
我们忧心忡忡地凝视着深渊,沿着一条崎岖小路向下走着,一心只想慢点滑向它,这时候人生的基调在于尽量避免不幸,人生的目的也变得极为简单,就是好好活着。没有了年少时太多的雄心壮志,也没有了年轻时的不可一世!
站在高峰之上,回望来时的路,那最初的几年,即童年生活总让人感到特别快乐、愉悦。那段旅途是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路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美丽,让童年的我们特别欢欣。这种愉悦感在成年之后就难以重现了。
童年时期,外界事物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奇而鲜活的,我们渴望认识和了解它们。那时的我们对这个世界了解得太少,只要是一点满足就能给童年的我们带来极大的乐趣,生命中充满着新奇和快乐。
同时,童年时期智力尚未发达,那时的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表象,更多还是通过动画片、小说等虚拟的东西来认识生活,而没有自身的体验。我们生活在理想化的世界里,根本不明白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处处充满着险恶和陷井。
当我们到了青年时期,才真正步入喧嚷、骚动的人生,年轻的我们梦想着模糊不清的幸福,一心指望去占有那些虚幻的东西。我们渴望不受世俗的约束,游离于规则之外,希望过上小说和诗歌里描绘的美好而虚幻的生活,而真实人生却是残酷的,烦恼便因此而生。
当时我们总以为生活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丰富多彩的,即使整天在枯燥与无聊中度日,仍是乐此不疲。我们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登上人生的顶峰,走到世人达不到的高度的山顶,因而奋力攀爬,拼命奋斗,白加黑、五加二,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争分夺秒地学习着、工作着,可惜我们不知道自己终将走向平庸,衰老、疾病、死亡就在深渊等待着。
当时的我们并不快乐,理想与现实巨大的差距,这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痛苦与空虚,我们显得敏感而忧郁。我们抛弃了安宁和平和,一刻不停歇地追逐梦想,那时我们并不知道安宁乃是快乐的前提,所以常常躁动不安,愁绪满怀。
人到中年终于不惑了,开始认清生活的本质了。我们绝大部分人最终都会找到自己的本分之所在,放弃对虚幻目标的逐求,我们不再有过高的理想和追求,而是一切基于现实,渴望立稳脚跟,追求稳定的生活。“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日子才是我们向往的。
生活中太多琐碎的事情缠绕着我们,本身就没有太多的幸福可言,只要能免于痛苦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而且这些年发生在身边的疫情、风暴、灾害等等常常打破平静的生活,让我们渴望平凡而稳定的日子。
年轻时我们总是追求激情,渴望幸福来敲门,现在我们生怕不幸会率先来拜访,渐渐迷恋平凡的生活。只要我们的日子过得安安稳稳、风平浪静,没有什么不幸的事情打扰到我们,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当我们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在于平淡,并心安理得地享受那得过且过的现状,甚至能够从平淡中找出生活乐趣时,也就能摆脱欲望带来的烦恼,放弃不断追逐,安静下来,认清生活本质。
中年使人走出了烦恼,当我们活到四五十岁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清晰地看到了生活的线条,认清了生活的本质,并且勇敢地接受了它,得出了结论,变得愈发通透了。中年以后人生就像美酒,年纪越大反而越睿智,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的思想更加深邃、人生更加丰满。
在人生的上半段,我们对生活的认识总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我们仅仅是从量的角度上去感受它,好像可以有无穷无尽的时间可以尽情挥霍。年轻时觉得生命没有尽头。
中年以后,我们才能对生活获得一个完整的、连贯的认识,从表象深入到了本质,能够认清生活原本的面目就是痛苦和无聊,不再执迷不悟,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平淡无奇的,不再错误地去追求世界上并不存在的完美。
正因为我们在中年以后逐渐领悟了人生的本质,才能认清事物的客观面目,看到了尘世的渺小与虚无。不再像青年时代那样贪生怕死,寻求刺激。中年以后,当我们挣脱物质的枷锁之后,不受物欲的控制,精神便获得了安宁,能够坦然面对生死,那么活着便不再是一件艰难的事情。
青年人的前景是火热的生活,而中年以后面对的死亡愈来愈多,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在增加,前半生我们尽力往上爬,后半生我们全力避免掉入死亡的深渊。活着的时候我们尽量让我们的生活充实,当死亡的脚步走近的时候,我们可以坦然面对。人一辈子其实是“向死而生”的,人的一生也是在学习如何安静地走向死亡。
其实,在达观者看来,生活乃是充斥着痛苦和无聊的劳役,死亡则是无梦的睡眠,是人生的休息。而唯有精神上的安宁,才是我们人生真正应该追求的东西。人过了中年以后,什么事情都得看得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