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怎会遇见苏轼?明明苏轼去世时,陆游还未出生。没错,其实是他们的诗作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的《古诗两首》这一课中相遇了。《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宋诗,为什么选的是他们两位?为什么选的是这两篇?
苏轼作《题西林壁》时是元丰七年(1084年)。在此之前,苏轼因乌台诗案(1079年)一事险些丢掉性命,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了个比七品芝麻官还低的从八品武官。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那时起的。1084年,神宗皇帝任命他到汝州去做团练副使,汝州离西京洛阳(今河南洛阳)不远,相比之下,离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比黄州可是近得多了,这就算是赦免了。苏轼本应北上,但他却顺江南下,前往九江登庐山(写下《题西林壁》),其实他是为了去探访被他连累遭贬的弟弟苏辙,并打算随后前往常州。次年,神宗驾崩,哲宗即位,苏轼兄弟终于是否极泰来,先后被召回朝廷,担任要职。
再看陆游。陆游的故乡是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山阴陆家耕读并重,宋朝建立以后,陆家“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然而,这样一个显贵之家,却始终保持着清廉的家风。若问怎么个显贵?又怎么个清廉?
陆游的高祖陆轸是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的榜眼,官至吏部郎中,出入朝廷四十多年,但一生没有超出日常用度之外的财产;陆游的祖父陆佃是熙宁三年(1070年)的探花,官至尚书左丞,可生活也极其简朴。陆游的母亲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唐介与包拯是同僚兼好友,也是位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好官。
到陆游这一代,他自幼聪慧过人,又是独子,自然是重点培养对象了。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28岁,去杭州参加锁厅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排名第一,位居奸臣秦桧的孙子秦埙之上。一心想要孙子取得状元的秦桧得知后大怒,取走了陆游的卷子,成绩作废。第二年,陆游去参加礼部考试,这次的主考官是秦桧的亲信,秦埙排名第一,陆游却榜上无名。
1158年,秦桧死后3年,陆游才开始有机会初入仕途。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任命陆游为枢密院(国防部)编修官,赐进士出身。陆游终于是不负众望,出人头地了。
孝宗普遍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但这些都是后来的事。孝宗皇帝刚即位不久,有日在宫中作乐,没理会陆游的上疏,被陆游向老臣张焘打了小报告,害得皇帝挨了一顿批。皇帝拿陆游的出气,把他贬为镇江府通判。次年,陆游又向张焘告当红官员的状,再次惹怒了皇帝,这次先是把他贬为建康府通判,又接着调任隆兴府通判。不久,张焘去世,朝廷当即就彻底罢免了陆游的官职。
1167年初春,陆游回到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游山西村》就是这个时期的诗作。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果然,两年后的一天,朝廷征召陆游,任为夔州通判。但此后的境遇,也和苏轼类似,在宦海浮沉20年间也是颇多坎坷,一度还辞官了五年多,到1190年,陆游又再次被削职罢官,这一罢就是十三年。
看到这里,陆游和苏轼二人确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两首诗作都是他们人生低谷时所作,字里行间各有各的精神风貌,苏轼更显超然,陆游则更显坚毅。
清代史学家赵翼评价二人时说:
宋诗以苏、陆为两大家,后人震于东坡之名,往往谓苏胜于陆,而不知陆实胜苏也。(陆游诗)少工藻绘,中务宏肆,晚造平淡。朝廷之上,无不已划疆守盟、息事宁人为上策,而放翁独以复仇雪耻,长篇短咏,寓其悲愤。
嘉泰二年(1202年),已77岁高龄的陆游奉诏入京,担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一职。我有点好奇,在他编修国史其间,不知道他是如何评价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对照前朝的苏轼,是否会有惺惺相惜之感?所谓书香门第的“诗书继世,忠厚传家”,苏陆两家都已做到了极致。虽然两人命运多舛,与荣华富贵无缘,但也正因为他们不肯趋炎附势,不肯随波逐流,才得以流芳百世。
宋朝的国运,也如同他们个人的命运一样,虽然文化艺术已致登峰造极之地,但却无力抵挡外族的铁骑,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陆游的玄孙陆天骐在崖山战斗中不屈于元,投海自尽。陆游的曾孙陆传义则在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陆游的孙子陆元廷也在闻宋军兵败崖山后忧愤而死。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 欢迎关注系列文集:《语文英语读写能力》
- 欢迎关注系列文集:《语文同步说文解字》
- 欢迎关注系列文集:《STEM数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