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待过的同学们都应该同意一个观点:工会是社会毒瘤!各种无休止的罢工游行,不但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也造成了治安上的隐患。工会成员得益的同时却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成本。
关于工会的第一层思考就来自于此。没有任何一项竞争是不需要付出成本的。工会的游行目的是为了保全入会工人的权利,包括薪水、工作时间、工作福利等等。工会的种种活动制衡着资本家,防止资本家过度的压榨工人。工会的初衷对于入会的工人来说当然是好的,但是达成这样的目的需要付出的成本是怎样的呢?首先,因工人罢工,企事业单位要停止或暂缓各项工作,其损失一部分由企业承担,而另一部分由消费者或者服务的客体承担了;其次,罢工游行造成的社会治安的成本相当于让全体纳税人分担了。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工会活动的争取来的收益相比于社会总体为之付出的成本是不对等的。
这个是非常好了解的,争取权益不是请客吃饭,必须要让社会看见要让资本家感受到疼痛,才能获得这些权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付出的成本一部分是以经济的形式补贴了工人,而另一部分是以政治发声的形式巩固了工会的地位。
关于工会的起源以及关于它是否能实现它的目的引发了我的第二层思考。工会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生产线为了适应大规模的批量生产汇集了大量的工人。这些工人工作环境恶劣,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单个工人又难以和资本家抗衡,于是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工会以及之后的种种就应运而生了。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工会组织的产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而在当今的环境下,工会所产生的价值与其所造成的麻烦相比就不能相提并论了。正如前文所说,工会所争取来的权益是建立在让社会各方面为此付出的基础上,并且因为工会的存在,改变了竞争的维度,而导致工人们并不仅仅是通过在工作技能的不断提升上进行竞争。就如同对福利社会的批判一样,工会妨碍了行业内的良性竞争,造成的结果是实质上生产力的下降,再加上还要维持甚至提高工会工人的福利,逆向发展不可避免。
经济学家认为应该把接力棒交给市场,让工人和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自由的双向选择,让市场进行平衡,提高效率。这个观点十分美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说服了我,让我觉得工会实在是一个应该被淘汰掉的社会毒瘤,直到我读到了《集体行动的逻辑》。
这本书的作者奥尔森引发了我对工会的第三层思考。之前对于这个话题的思考仅仅停留在工会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上,而没有深入的思考过其产生本身的巨大意义。在一个每个人都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完全竞争的环境下,集体每个成员对利益的无止境追求最终会使得没有人得益。举个例子,一件物品的成本为10元,目前市场价为15元,其中一家商户为了卖出更多的量而获取更大的收益把定价改为了14元,剩下的商户为了重新争抢客户也会把定价降到14元,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第一家商户获得了15-14元价格变化期间收益的多余利润,但是在达成稳态之后,利润总体是下降的。然后另一家商户又有可能打破当前稳态降价,最终价格将会停止在10元成本加上,也就是博弈的终点是没有人能赚钱,最终没有人能够再通过占有市场份额来扩大收益。这个模型也可以解释企业家通过不断增加工人劳动时间来榨取剩余价值的行为,每个工人都为了多拿一点钱而多工作一点时间,导致所有工人都因此而多工作,虽然在多工作的情况下,总产出也在增加,但最终达成的稳态对于所有工人来说是不划算的,其终点也就是工人工作时间的极限,或者说是其能够保证一定程度工作质量前提下的工作时间极限。
还是以刚才的例子接着推演下去,商户们认为这样下去不行,谁也赚不到钱,于是就在一起开一个会,说我们必须确立一个行业统一价,我们都卖15块,如果谁卖底我们就联合起来搞死他。大家都说好,但是形成这样的组织需要向政府游说,要联合各家商户需要人力和资金的支持,这样需要大家一起交钱来完成这一项工程。同意书发到了每个人的手中,但是没有人签。为什么呢?如果每个人都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他们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如果大家都交钱,没有问题。如果只有我交钱,而大家没有交钱,我承诺加入组织不降价,而那些没有加入的商户降价,导致我的收益受损。如果只有我或少数人加入,这样的力量肯定无法压制其他人,最后散伙不说还错过了竞争的最好时机。这个故事讲到最后就是著名的“公地悲剧”了。推演到工人群体中也类似,工人之间达成协议不多工作,但是那些不加入的人因为多工作而获得了更高的收入,工人之间的协议就非常脆弱很容易崩溃。
由此可以看出工会组织最终能够形成的原因在于人说到底不是完全追逐自己的利益的,是怎样的力量最终能过抵过个人的利益让这么多人联合起来形成有力的组织能够维护群体的利益底线,我不知道,也许在书后面的章节中作者会提出他的解释。工会之功过,自有人来评说,但是对于其产生过程的思考让我认识到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多说两句:现在的程序员就是新时代的农工,中国会不会形成这样的一个工会组织维护他们的权益,向全行业争取合理的工作时间、工作待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