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为什么能成为高手?
在象棋界和太极界有一位王一般存在的男人,他叫乔希.维茨金。他是象棋界连续冠军,也是太极界连续冠军。他是天才吗?他说自己不是,只不过掌握了学习的本质方法而已。幸运的是,他愿意把他的秘诀倾囊相授,写成了一本叫《The Art of Learning》的书,被翻译成中文后就是这本《学习之道》。
顾名思义,这的确是一本写学习的书,但如果你想看纯干货的话,你恐怕要失望了,这本《学习之道》其实是一本自传体。作者乔希.维茨金从他6岁是怎么接触上象棋的经历说起,讲到最终他是如何成为武术冠军的。但它又不是一本纯碎的自传体,它在作者象棋和武术生涯的经历历程、心理历程里夹带着大量关于学习的理论。所以,这些关于学习的理论是极其分散的,需要自己去理清里面的逻辑。结构性逻辑不好的人可能对这本书有点难以消化,看得七零八碎。
这本《The Art of Learning》的第一本中文版是在08年出版的,至今已有10年,所以如今来看,里面的学习方法论会觉得眼熟。很多专业机构对学习方法进行过许多研究,出过很多著作,其中一本叫《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讲学习方法跟《学习之道》大部分一样。只不过它的写法更倾向于用实验、数据、心理学理论来阐述观点。所以,如果想看干货的人可以看别的学习书作为替代。
那是不是意味着《学习之道》这本书就不值得看了呢?
因人而异。即使是一部电影,有人就是喜欢去电影院,不喜欢在电脑前,因为感受不一样;同样的道理,看干货和看这本书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你可以把它看做是一本小说,里面却蕴含着成为高手的秘诀;你可以把它当做是一本秘籍,里面的经历、训练技巧、双冠军头衔背书又使他的方法论更具说服力。
我们懂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除了是不坚持行动的原因外,有的人是根本不知道怎么把道理应用到生活中去。维茨金写这本《学习之道》完全跟象棋、太极的训练紧密结合,所以,我们会看到他是如何具体实践书中的那些道理的,比单纯看干货更有冲击力。换句话来说,就是吃干饭还配了鸡汤,还是碗有料的鸡汤。我们看到作者是如何把“学习的本质”迁移到象棋和太极上之后,或许我们也会更容易将其迁移到万事万物。
那么,维茨金说的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把它提炼成干货,大家看了自然就能按需决定要不要看这本书。
在这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乔希.维茨金这个人。当维茨金还是个小正太的时候,是枚十足的调皮捣蛋鬼,经常因为玩耍弄得膝盖皮开肉绽。去建筑工地玩极限小轮车的时候,不肯戴头盔,结果受伤了,导致脸部需要做皮肤移植手术。他6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公园玩,看到有人下棋,被吸引住了。跟一位老人下象棋,第一次玩就能让老人犯难、赢得汗流浃背,之后他在小公园所向无敌。接着他被国际象棋大师相中了,要收为弟子。像很多电视里傲娇的小正太一样,大师主动要教他,他却不乐意。不过,大师自有办法。想不到的是,就这么一位淘气包,在9岁起居然8度荣获全美象棋冠军,被称为小神童。当小正太长成小鲜肉,21岁的维茨金有一天看书突然迷上了冥想,通过朋友介绍去练太极,结果连续21次荣获全美太极冠军和世界冠军,人称“太极拳王”。这样的人简直是天才中的天才啊!
可维茨金说他不是天才,他能成为双冠军是因为自己掌握了学习的秘诀。在这本《学习之道》中,他分别从思维、方法论、心理三方面理论和具体的学习方法把这秘诀倾囊相授。
首先,在思维上,维茨金说自己属于“渐进理论”的人,相对的那些“整体理论”之人是不能成为高手的。
这个观点是发展心理学领军人物卡罗.德维克博士提出来的。整体理论就是将成败归结于自己天生的能力问题,遇到挑战的时候,就觉得那是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比如我自己,画画技能超级烂,我就觉得我是天生画不好画的,每个人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东西,画画就是我的软肋。像我这种人,遇到问题很容易就急躁不安,想都不想就放弃,经常有一种无助感。就算有些人小时候被称作小神童,但由于这种思维,他们遇到丁点困难就退缩,通常都会成为“伤仲永”的情况。
而渐进理论类型的人则更倾向于努力,他们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做事也不急功近利,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遇到挑战的时候,会努力去拥有那种对事物的掌握感。
显然,维茨金属于后者。
其次,在方法方面,维茨金称: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
思维决定行动,上面两种思维的人的训练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象棋训练,有些人直接就从开局开始学起,因为开局可以布下很有威胁性的陷阱,可以快速取胜、轻松赢棋。他们想学很多技能,但都不深,不具备稳固的身体技能和原则基础。
而维茨金一开始从空白棋盘开始,拿棋子布局,原则清晰。首先把重点放在王和对抗王的兵上,棋盘只放三枚棋子,慢慢地,他对王的威力和兵的微妙作用有了很好的感觉,学会了对抗原则、空白处暗藏的潜能、以及迫移理念。他的根基一点点加固。后来研究残局,探索应对原理。所以他对每一枚棋子的理解都是很深刻的。
之所以能成为高手,是因为他无论学习什么都是从最本质的东西学起,把原理融会贯通,并且不断训练,把这本质的东西内化于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学习的基本之道就是要钻研细微的事实细节,从而来理解是什么促成了宏观上的问题。”
接着,在心理上,维茨金认为顶级选手都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能收放自如进入自己的软区域。
除了技术,对手对峙还有心理上的较量。维茨金无论在象棋还是在太极中都详细说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很注重心理素质的锻炼。
强大的心理素质,不但能使自己心平气和对待已经发生的一切,还能将这些事情为我所用,不用通过外部刺激,就能创造出突破性的创新想法。他说要做到这样,首先要能收放自如地进入自己的软区域。
讲完了理论的东西,维茨金给读者介绍了学习和心理锻炼的一些方法。
在学习上,有两种方法,一种叫“划小圈”,用现在时髦的词语来说就是“刻意练习”。他在书中紧密结合了象棋和太极的训练方法来讲的,篇幅有限,就不累赘了。
还有一种叫“组块”。用《人是如何学习的》的话来讲就是:专家跟新手有一个明显差异,专家能看清一些信息模式、信息特征、关系和差异,这对新手来说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专家们能从信息中抽取一层意义,这有助于他们挑选和记住相关信息。他们把一个结构中的不同成分组合成模块,而这些成分是通过基本功能和策略链接的。也就是说,除了一个块内存在逻辑之外,各个块之间也存在逻辑关系,维茨金称这就像是组块之间的导航系统。
而新手在某一领域不具备层次分明、组织完备的结构,所以不可能很好应用组块策略。所以,还是那个理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
最后是关于“如何获得最佳状态”的心理锻炼方法。这个方法应该很多人在别的书上都看到过。这种方法就是,在你最佳状态时固定训练一套动作,然后在紧张时候,用上那套动作,在心理上会带你到最佳状态。心理学上的名词我不知道叫什么,就暂时叫做“心理关系建立法”吧。
对于我们这些非运动员来说,知道作者这样训练有什么用啊,跟我们专业不一样啊。那象棋跟太极不也是风马牛不相及吗?原理性的东西是相通的,学习的本质是一样的。技术与本能、具体和抽象的训练适用于任何东西、所有行业。当然,知道了方法不代表就能成为高手,就像书里说的一样,维茨金单单练一个直拳动作就能练习好几个月!学习不仅仅需要做,还要需要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