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确定的关键词是“改变”,仔细想想,用“改变”作为关键词是非常保守的,只要你度过了这一年,就一直在改变,不是吗?所以“改变”这个词被动了些,2020年得主动些,面对新的挑战至少得用“开拓”吧。
写作
这一年来写作一直在坚持,七天打磨一篇的我都放在了公众号上,写得一般的就放在简书上。去年9月出差美国,将电脑中所有软件和资料都清理了个遍,以此为理由差不多停了一个月。下半年工作更繁忙,更琐碎,经常很晚才下班。于是更多的都放到简书上了,尽管是应付,也不想就此断了,于是加入日更要求自己不得懈怠。我对自己要求也不高,日拱一卒,偶有精进就够。2020年继续保持节奏。
读书
在阅读《西方哲学史》《通向哲学的后楼梯》等书的同时,还读了部分哲学大师的原作或传记。在这些哲学家中,对大卫·休谟情有独钟,最近我琢磨最多的是他说的:“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因果,我们只能知道一件事总是伴随着另一件事发生。”然而哲学史实在是太长了,时间一长难免单调,进而懈怠然后开始怀疑,怀疑是否该继续。果然到了叔本华的时候,按照道理来讲,到了近代哲学家很熟悉了应该容易些,但还是出了状况,开始思索到底还要不要继续下去,经过一番挣扎,决定:要,但是得缓一缓。节奏不要这么快,慢些,我们更快些。于是趁着放缓节奏的空档,读了些轻松些的书,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顾贺史健合著的《被讨厌的勇气》,他们是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跟随者,采用苏格拉底问答式的教学方法指导你的生活。
英语
到年底坚持打卡了906天,大约是两年半。单词量基本稳定,冲刺了一段时间想再上一个台阶,但是发现得不偿失,追求20000这个数字并没意义,于是回来专注阅读。扇贝为了增加趣味性,会让你写计划,写感悟。现在翻出来看,当初的感悟:"我希望一年下来我内功深厚",两年多了,内功还没有达到深厚的地步,但理解内功有了进步。拥有不一样的单词量,拥有不一样的视野。举个例子,比如工程行业里面有一个“厂”,还有一个“场”,看到有些人的表述里,用的比较随意。一会这个,一会哪个,看不出来他的章法。有时候你也会纳闷,到底怎么区分,这时你如果建立了“场~site”,“厂~factory”的联系,或许就不会因为它们在汉语里同音而纠结了。
打卡记录
去年的原版读书计划没有达成,《Intuition Pumps and Other Tools for Thinking》读了大概10多篇,今年要继续完成,还要把休谟的《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加进来。原版书籍的阅读我得加速,不然会落后得越来越多。
肢解后的原文阅读
工具
印象笔记的使用,参加了运用的小班课,在标题、笔记本分类和标签处理上都有了深刻理解了,特别的了解了Getting Things Done(GTD)的信息处理流程,这对处理纷繁复杂的事情大有裨益,这算是学习印象笔记的一个副产品,副产品似乎并不比主产品逊色。今年得找个机会把原作读一读,加深理解。
Excel的使用还比较欠缺,基本停留在解决棘手问题上面,如果有了解决办法不管效率高不高,都懒得再去琢磨了。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要不时回看一下还能不能把效率再提高。比如快速设置单元格格式,要从“右键→选择单元格格式”转变到用“Ctrl+1”这个快捷键上来,还有更多的操作,要钻研和琢磨。
锻炼
年初定了计划1000km,当时做了一个简单算数。3×330,每天3km,坚持330天,天气好就小区内部小道,天气不好就楼下乒乓球室。中间春节中断了几天,但是通过后面跑得时候赶回来了。到了3月份,看了一个视频,发现了跑步姿势不对,于是按照视频的建议纠正了下,这下坏了,左腿膝盖受伤了。刚好赶上去新疆出差,于是休息,断断续续去了7趟新疆,一直没有跑。到了6月份1000km的目标实在无法达到了,于是把目标降为500km,打了对折。2020年的目标仍然是1000km。
跑步记录
酷似橄榄球的航旅图
2019年最大的感受是你掌握得越多,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面对容易混淆的名词,你可以通过英语来理解;在跑步的时候,你可以听音乐,听讲座,也可以选择自我审视;面对对手的弧圈,你可以选择在上升期直接怒怼过去,也可以选择稍晚些时候对拉,当然你还可以再更晚的时候放弃这一分,免得大家都太难看。
2020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