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惜时如金的我来说,能够让我和一位朋友同频共振地聊上1H+,我觉得太难得了,为什么会有如此体验呢?我想应该是我俩找到了共同的话题。
远离“内耗”,从心开始。人世间有太多的千奇百态的形形色色,、有些人,那些事,我们或多或少,或迟或早都会遇到。如果把我们遇见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都看做是一次次促人成长的练习题,答对了,会很开心;答错了,就再次核验,尽量让自己学会独立作业,才能让自己在试错中学会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问题解决模式,积累成长经验值。
在和X的聊天中,他的一言一行都让我体会到他的变化,呈加速度状。无论是对阅读书籍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内化之后完全拥有了自己的风格和范式;还是他在“助人自助”地帮助身边热爱学习和自我成长的事情方面;特别是谈话间表现出来的落落大方和言之有物,真心让我欣喜地看到他的变化,有了自己的主见,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与风格,还能帮助他人一起成长,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真的与以前的他可谓是判若两人了。
“三不”新解,成全自己。无独有偶,午间有朋友找我聊天,聊起“三不”,为了不出错,我还是先人一步地网络搜索科普一下。
不要脸:年纪的变化从来不是制约一个人发展的原因,能制约人的永远只有甩不开的面子。
不害怕:不害怕挑战,敢于迎接新事物。
不着急: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学会享受美好的生活。
而朋友也十分大胆地说我就有其中的1/3项是我做不到的。似乎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他找我聊天的缘由,虽然本次聊天是因为一次不愉悦的经历,但我却在无人的空间里反复地扪心自问,不断地深度开放自己,总觉得内心深处的那道坎暂目前是过不去了,但我也在慢慢的调试中舔舐伤口,希望自己能够快速跨过那道坎。尽管他今天的那番话,让我感动着他的关心,但有些观点我并不认同,但对我有触动。后来仔细一想,会不会是自己太过执念了?还是自己的处理方式真的有待商榷?但我很清醒地认识到,是我自己的修为不够,定力不足,很多事情的处理,还带有很明显的棱角。其实大家都知道:每个人对世间的“非黑即白”理解和认知并非一样,你的学历、阅历和经历都能影响你的判断。有时候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一些琐碎的事情消耗自己的能量,时间最终会证明我的选择,不能简单地用单一或唯一的标准来裁定,毕竟每个人的立场和角度各不相同。做自己吧,不纠结、不害怕、不退缩!就是对所有的人、事、物最好的回应。
一天中的两个人,两席谈话,轻松与沉重的交叠,都是励志的故事的开始,都能让我醍醐灌顶,似乎对自己的修为又找到了精进的突破口。不内耗自己,保持精力充沛,就是对自己最好的营养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