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重要的一部经,经中说:一切经皆从此经出,因此,学佛不能不学习《金刚经》,而正念正解则是学习重中之重。
六祖慧能曾经这样说:诸佛妙理,无关文字!这又如何解释呢?更何况他本人正是因《金刚经》“应于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的。
其实,再好的经也只是教课书,是教课书都是人写的,如果只知道到一字不漏诵读抄写却并不理解《金刚经》真正的意义,便是执着于经为经所转。
中国自从达摩始祖以心传法不立文字的修行法门的传入后,在佛教史上便出现顿悟法门;理应顿悟,事需渐修,熟读《金刚经》顿悟佛祖真义才是学习经书的目的。
经书只是引导人开悟的工具,不是靠终日诵读经书就能成佛的,正如六祖所言: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执着于经便是为经束缚,不解佛所说意。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孽无数。
因此,让我们来重新解读这部被千古传颂的经典《金刚经》吧。
首先,要解读《金刚经》不能不理解释迦牟尼佛所创立的佛教教义,简单的说佛教所倡导的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清其意,是为佛教。
是由内到外两方面的修行让人们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成就完美人生的一种宗教,这其中头两句很好理解,而第三句便是不容易理解也很难做到的事情,因为世间有种种人便有种种心,种种心便能生种种想法念头,如何能将人心给降伏则是世间万难的事情,佛祖法力无边也徒可奈何,因此说:佛不渡人,人自渡!
因为心是人最难降伏的,故如何修心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核心议题。
善男子善女人如何降伏其心?在《金刚经》中须菩提开始向佛祖提问,这也开始了佛祖无上智慧的教诲。
在《金刚经》中佛祖告诉我们如果想成为菩萨那样的人(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意即求道求大觉大心之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应该有如下修行: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布施,即所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
不住于相,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不应取法,因为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因生无所住心;如是生清净心。
金刚经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能受持读诵为人说皆得成就不可量,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大乘者即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利益一切众生的人,在佛教中见闻佛法者是小乘,悟法解义者是中乘,依法修行者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者是最上乘。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能通达无我者是真菩萨。
如来说诸心皆是非心是名为心,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如来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因为修一切善法皆可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说不能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因为: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合相,所谓一合相即不可说。
如果你想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受持,不生法相,因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中佛祖循循善诱用了很多比喻来说法,最后却告诉我们: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这正是佛教即辩证又晦涩的地方,种种法不过是为种种心所准备的,因此要不住法,不住相;如果每人能把把心降了也就不需要所谓法了,这就是佛法是世间真法大法。
因此慧能祖师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心即是佛,外在无一物能建立,皆是本心。
简单地说修佛就是修心,其心动念皆以佛法为用,修得一颗向善的心,利众的心,超脱的心。皈依就是皈依自己的内心,除却自性中的不喜心、嫉妒心、谄媚心、狂妄心、轻人心、漫他心等一切恶念罪缘,最终获得自性解脱自性成佛。
吴秀生
2017 10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