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快到了,每逢這個普天同慶的節日,我心裏都會有一陣難過,我想起了母親,想到了和我母親一樣的嬸母,還有嫂子們⋯⋯
先說我母親那代人生小孩吧。凡是知道嫂子們懷上寶寶,家里人會着手,在自留地或開荒地,種上幾壠蕃薯,准備日后BB滿月用來煮蕃薯薑。經過十月懷胎,在臨產前母親們要准備好一家人夠吃一個月的白米。幾百斤稻谷,要經過磨谷,舂米,播米,篩米。還要准備夠几個月煮飯的柴草,才心安理得去生小孩。
家鄉生了小孩的母親,還有一個代名詞稱作,我家大嫂"吃大碗飯"哇。不知從那裡來的典故,母親生了小孩,不得與家人同枱食飯,家里人只好用大砵頭盛飯,飯面上放上咸魚干,魚干蒸豬肉,或咸馬蒸豬肉送飯。因為這碗飯吃完不能再添飯,有些大胃媳婦就這樣與家婆結怨,一輩子都念念不忘。
聽老人家說,家里有產婦的,備好咸魚咸馬坐月時吃,可以谷奶,寶寶好养,這些祖傳下來的坐月食譜,或許會有一定的道理。廣海是魚米之鄉,當然不是死咸的那種魚,一般人家都是備好淡曬魚干,如或魚干等有鱗的魚,太子爺都吃不壞的,坐月婦人天天吃都可以,吃了這高蛋白且咸味的餸,飯後會喝很多開水,奶水自然分泌多了。珠三角一帶的民眾,一般選擇鯇魚尾或魚鰓谷奶,也是同一道理。
寶寶將近滿月的時候,不管男孩女孩,第一二個小孩都會擺滿月酒的,宴請親戚朋友。以前,請人吃飯,儀式非常簡單,見面打個招呼,"大公"、"三婆"、"二伯","我家狗仔明天刮頭,到我家里吃塊蕃薯薑吧"。"刮頭"即滿月那天,祖父母,或父母,或請理發的師傅給BB刮去一些胎毛,讓小孩以後長出更烏黒的頭髮,快高長大。
說到"吃塊蕃薯薑",這是我出生地的一種美食。主人家在孕婦早孕反應過後,便張羅種蕃薯,經四五個月蕃薯長大,每個有半斤八兩以上,便收獲回來備用。我村里的"蕃薯薑"與別處小孩滿月時,派的蕃薯薑完全不同。別的地方,用生蘿蔔、生蕃薯或者生木瓜切成小片,加入白米醋、小量白沙糖撈匀,每個親戚一小碗或一小袋,再加上两只紅雞蛋,便算是一份禮物了。待客人夾一小片放進嘴裏,不約而同地發出一聲"好酸哦",真是"好孫哦"。
我村里是用特別的食物來烘托這位"好孫兒",這種食物就是"鵝糍"。鵝糍是用粘米粉做的,像做過年的大甜糍一樣,雙手把粉團壓扁,再一折折扣鎖起來,做成一個小袋子,用嘴巴把氣慢慢吹進去,两手控制著鵝身的大小部分,封口完成,然後蒸熟,在鵝尾巴上點上一點紅色,一只只栩栩如生的鵝BB擺滿廳堂,好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長輩們就像呵護鵝BB一樣,哺育寶寶健康成長。我亞仁(祖母)做這種鵝糍,做得特別好看,村里大多數人家都請她去做呢。
出席參加"吃塊蕃薯薑",總不能空手而去,一般都是買條大毛巾,或剪四/五尺
毛布、碎花士林布之類當禮物送給BB。在每人每年布票一丈四尺捌寸的年代,四/五尺布已經算大禮了。"蕃薯薑"則不同,蕃薯不屬于國家限量供應的商品,是村里自留地,開荒地種出來的,主人家可以煮几大鑊,用大糖缸盛起,两三人抬著,逐家逐戶一大碗一大砵派送,如果遇到集體出勤的社員,你一塊我一塊,又少了幾大砵。主人家不會小氣,村里早已習以為常,因為這蕃薯薑實在好吃,男女老少都喜歡,主家人早已額外加多十斤八斤的分量了。
家鄉的蕃薯薑為何這麼令人唾唌欲滴呢?又是如何制作呢?說老實話,那時的我,還沒有資格參與這些家長式的活動,只是有吃的份兒。因為喜歡吃,這樣吃啊吃啊,吃了半個珠三角的各地的"坐月薑"。我自己坐月的時候,提前浸了一大煲薑醋,算是慰勞自己吧。以後每年都煮幾煲薑醋吃,也有與同事分享的。
吃得多也成精了。我綜合家鄉與各地的制法,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今天把家鄉甜酸豬腳蕃薯薑的簡單制法上傳上來,作為我献給家鄉父老叔伯嬸母,兄弟姐妹們的一分心意,祝福天下母親們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