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别记》(二十九)----董讷一次“离奇”病倒---“祸福相依”
董讷,是清康熙前期重要朝臣,是平原县科举中“文曲星”级的人物,康熙五年即1666即丙午乡试中举,康熙六年即1667年丁未科一甲赐进士探花及第,时年二十九岁。在官场跌宕起伏,官位越做越高,像但时县里百姓多少没有出过远门,只要看到在县城内他一人独获得“四个牌坊”,都谈得津津乐道,如:探花坊、翰林学士坊、大司马坊、亚相坊。无论哪个都是含金量很高,在整个济南府内也是独领风骚。
先说其祖父董振秀,明末以乡练“乡勇”起家,参加崇祯十一年(即1638)“戊寅之役”的“平原城保卫战”,因军功入仕途,不断迁升,至崇祯十七年(即1644,含南明朝廷)迁升浙江按察御史、参议从四品,守处州。清顺治三年 (南明隆武二年即1646年)八月,福建隆武帝身亡,董振秀入清朝于福宁副使,转驿传兵备道,“时建宁兵薄城下累月,振秀力为督守。又率死士击败之,获粮数万斛,兵民赖此以济”。后累居两淮兵备道副使,加正三品服俸。
再看《平原县志》记载其父:父允祯,字兆先,号祥生,崇祯甲申(1644)拔贡,景宁县训导,候补福建将乐知县,敕授修职郎。这年是崇祯十七年,在三月十九日也就北京被攻破,哪有时间还进行选拔贡生,所以这个“拨贡”名字也是他随董振秀辅佐“南明”小朝廷时,给得名分与官职,其根本没有上任,还有《景宁县志》《将乐县志》职官志中,也没有“董允祯”。按常理说,这是董振秀已经入清朝官居从三品,其子董允祯,也顺势有作为,毕竟当时正是用人之际。在后世传文中也无其他记载。
其母,李氏,出自恩县进士、前明御史李应荐之家族,为官宦之家,所以董讷文化科举之造诣多遗传于母系家族。其母在后文记载于康熙元年过世,董讷在国子监读书,还没有入仕途。所以在董讷一生入官后无“丁忧”记载。或者说董讷的父亲过世更早,从后期朝廷对董允祯的封赠,也是只要“董允祯与李氏”,没有其他外氏,也能证明这点
在仔细阅读董讷为官一生,有二次中途归“平原”长住。而且这二次都不是因父母“丁忧”回乡。董讷母在康熙元年八月过世,父亲过世不详。但在第一次回乡时为“得病允许归乡”,
原文:“癸丑(康熙十二年,1673)之冬,余以供职史馆,积劳抱疴,已经在告。忽于腊月朔三晚,突然痰晕,目瞪舌强,四支委顿,而神已游于无何有之乡矣。童仆仓皇,莫知所措。蒙冯益都师相,命驾先顾,既而同馆杨简人、舍人谢方山、司成张良哉、大参周紫海及妹倩张天目,先后继至,共集榻前,遣从呼医,坐至丙夜。细摩予体,而神乃复,是友生之谊莫大焉。偶于伏枕之余,成此四韵,亦以志不忘云尔”。
劳劳忽疾作,汗漫失吾真。
去路迷天地,生存验鬼神。
思乡儿女隔,检药友朋亲。
应念君恩重,千秋未报身。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康熙帝恩准其回乡养病,保留官职。
整个发病过程很突然,让后人多遐想
首先,在清朝供职翰林院“史馆”作撰修官,是公认的清闲职,可以从他后面记载中有证实:“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春,在京城宣武门外租赁益都冯夫子一处宅院里,常聚集了一大批文士,董讷与多名诗友学士唱和。这时董讷已在翰林院史馆供职十五年,鬓毛斑白。闲暇无事,饮酒赋诗,集字解闷,过着悠闲的生活。”
其次,他当年三十五岁,正值壮年,仕途关键时刻,即使得病,也就是“请病假修养”也不该是“回乡修养”,京城医疗条件一定要比平原县城好几倍。还有“病假”时间很长。
最后,清朝有严格“请假制度”,京官请病假,三品以上者只需向本衙门堂官打报告,然后由堂官上报给皇帝,皇帝同意后,就可以给假。三品以下者程序就要复杂一点,他们必须向吏部打书面报告,详细阐述请假事由,吏部考功司和稽勋司要对进行当面询问,如果情况属实,每半个月一次集中向皇帝汇报。皇帝一旦批准,官员就可以回籍养病,而病假期间吏部要将其开缺,原先的岗位会被他人取代,并在病假期间官员是没有俸禄。“开缺”就意味着自己病愈后将会进入候补队伍。
但还是这场大病,让董讷躲过一次“问责”
这时我们展开这半年历史背景,看看历史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康熙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反清复明”口号,将矛头指向朝廷。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还有台湾的郑经地都有汉官、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响应
吴三桂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发动“反叛”后,一方面是云南距离京城路途遥远,另一方面是吴三桂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封锁消息,成功地让康熙在一段时间内对云南的实际情况一无所知,从而为自己的反叛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康熙真正得到云南叛乱的消息,其实是第二年即康熙十三年正月。
而董讷是在康熙十二年腊月初三病倒,十二月中旬准许回家养病,如果还在京城,一定回问起“康熙十一年(1672)九月董讷为云南乡试主考官时,吴三桂是否有异常举动?”虽说吴三桂是步步被必反的,但前期一定也是有异常准备。作为前一年云南乡试主考官不可能不会有一点察觉吧。如果真问责,怎么答也有瑕疵。所以这场大病让董讷躲过一次政治危机。
至于董讷什么时间返回“京城”,也是各说不一,特别是说康熙十九年(即1680)春董讷回京,在家养病七年,什么“大病”能养七年?看看这年历史背景:“三藩之乱”到尾声了,1680年,康熙命令四川、湖南、广西的清军向贵州挺进,到十一月,清军已经平定了贵州大部分地,距离最后昆明一战,最终宣告三藩之乱的结束,没有多久了。作为一个杰出政治人物也不会连这么一点时局都看不出吧,而从董讷第二次复出前,积极捐粮捐钱组、组织族人子弟支援康熙三十五年的第二次征讨葛尔丹的积极举动看,董讷修养在家时间不会太久,可能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春,就提前回京了。
如记载:康熙十五年为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正六品),康熙十六年,为日讲起居注官(从五品),同年十一月康熙“封长白山神,遣官望祭”。作《擬封长白山应制》、《封长白山礼成恭纪》诗二首。
这都说明董讷早于返回京城,不然京城的事他怎么知道,还能作诗记载!还如:康熙十七年六月华北大旱,人畜皆有渴死。为祈祷上苍,普降甘霖,康熙皇帝于六月十八日“步天坛祈雨”。探花作《皇上将步祷南郊应期先雨恭纪》歌功颂德,进呈御览。这更说明董讷已经在京城上班了,不是在家养病了。不然谁会帮你六品在家闲职闲职进呈,再说那时国家正在“平定三藩之战”中。
所以说董讷于康熙十五年春已经回京复职,作《入都留别亲友》,也最合情合理,在家养病二年多,也该好了。
当时政治时局:康熙十三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平凉起兵反叛。康熙十四朝廷调动“八旗”精锐重点用兵西北,平“叛乱”进入相持阶段。康熙十五年春,西北战局逐步结束,以王辅臣败降平凉为转机。“平凉之战”是西北战场的关键一战,经过此战,清军彻底扭转了西北战局,也扭转了整个战争。随后,清军很快收复了陕西、甘肃和川北,不仅挫败了吴军从西北迂回进攻的企图,还打通了从西北攻入吴军大后方的通道,可以说吴三桂败局已定了。
董讷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在康熙十五年前无论病情大小,都已经返回京城了,当时政局态势已经明朗了,他还作《平凉奏捷恭纪》诗一首,也能说明董讷已经会京城,知道西北平叛的进度。。
在董讷二次回乡期间,都明确有记载,期间他在柳村买一片新宅子,买得柳村并《题柳村草堂图》诗云:
“搆得茅居栖暮云,扶疏杨柳径中分。
主人高坐忘尘事,野鹤声声户外闻”。
柳村建成,董讷移居柳村,《小园初成和韵》:
“暂卧烟霞卜野居,潺潺流水抱吾庐。
多开曲径因修竹,尽辟明窗为绿蕖。”
柳村,位于城南里许,柳村,又名即园、南园。在《平原县志》也有记载迁居的诗词,如:
《移居柳村》 邑人,董讷(探花)
溪山催我住烟村,捆载群书已到门。
河道新通三里路,林光早护万云根。
倚天舒啸楼偏迥,短棹冲流浪不浑。
更有诸儿开卷处,丛花密竹对朝昏。
《春暮移居柳村》 邑人,董讷(探花)
衰翁只合老村居,数卷移来未满车。
野鹤殷勤溪外径,海棠烂漫草边庐。
人依半榻还临水,酒有三杯不羡鱼。
可怪园中忙且剧,浇花继罢又锄蔬。
许多人都认为,这次购房整修为新府,就是在病倒回家养病期间,还说明是康熙十三年三月,但回放在历史背景下仔细品味,怎么可能吗?有点政治头脑的人也不会这样作。
首先是“三藩之乱”的吴三桂势头正盛,逼近长江,大有直取中原的架势,大乱之际人心浮动,谁还去置办房产,多是收藏金银以备不需支用。
其次,董讷是请“病假”回乡养病,康熙怜惜人才,给你带薪养病,但不是让你在家戴薪买房产,朝廷用兵几年来,本来“军饷”耗费巨大,财政紧张。如果真像这种事传到京城,御史们一定上本参奏,康熙也不会容忍。所以这点政治觉悟董讷还是还有得,否则将来怎么能官居从一品。
最后,董讷家族世代居住董路口,已经九世多了,董路口距离县城十八里,此地东靠很宽阔的马颊河,游走平原县与恩县之间,在历代乱世之际,这种环境更容易隐秘人口、躲避兵荒马乱之“宝地”。他爷爷董振秀就是在明末为了保卫家乡财产不被侵扰,出钱招募训练“乡勇”进行“自卫”起家,并在崇祯十一年平原守城战中,立下军功开始进入仕途。这点董家家族都明白,在国家“三藩之乱”没有明朗之际,谁会迁到县城南门外一里的地方?南门外一里地就是柳村在国家动荡时就是战乱之地。就如同2023年8月6日“平原五点四级地震”时,许多县城的人们,开车回老家居住了,道理都一样。
所以有些文章写得太简单了,直接说人家那是买房迁居,可能吗?在柳村迁居时实事,但不是这次“休病假”期间,而是二次革职回家,即康熙三十三年正月因“附和于成龙(即于振甲)之言(诬构靳辅)革职归家。这是在家购房更是合理时间,本来革职,也就买房做好隐居准备,又居住县城官道近处,更能了解外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