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103B:
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下午六点,酷暑退去,玉米已长高,暂无农活,和孩们一起到村外散步。雷沟村西边的河滩,正在挖一条河滩横断槽,要打一道隔水坝。就决定到河滩隔水坝工地附近散步。顺坡而下,沿着坡道,走到雷沟河滩。这个坡道左右自上而下的地形,至少可以分为五级梯形平地,都呈现一种朝向河滩的轻微斜坡。有的地方经过人为的整理,变得非常的平整。
来到了河滩的工地上。只见在雷沟村西,从南到北,横跨整个河滩,挖了一道槽,深5米,宽4米,南北有100多米。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四五个工人,正在槽里施工,打水泥坝。
这个槽显示了雷沟河滩清晰的横截面,从下而上,有层次非常清晰的沙层,有10来层之多。最上面是一层纯净的白土,这是在1975年,进行滩地改造时,把河滩的沙石整理平整,然后把河滩北边的白土层,摊到沙滩地上,垫了有半米多厚。形成了上百亩的河滩水浇地,成为赵坡村最丰产的土地。北边的白土断层现在依然很清晰。可以想见这段河滩里,在平整以前,应该由北向南,延伸着一块儿一二十米长的白土平台。
不远处的雷沟水库,修建于1967年。之前,这里是干河流域广阔的河滩。下面四五米深的有10多层的沙层,是干河流域在漫长的时间内堆积而成的。有一些石块,直径有30厘米,细沙较多,有淤泥。在洪水爆发之时,较大的石块粗沙从上游搬运而来,在这里沉积下来。在缺水的年份,形成了一层淤泥。较厚的淤泥,当时应该是湖泊中长期的淤积。
在河滩中央,看河滩向下游延伸,往东一直到鸣皋,进入伊河,地形基本上持平,稍有坡度,水流平缓。这一段已经是干河流域的下游,河道较宽,此处从北到南,河道最窄处至少有200米宽。
立在河滩,往北坡望去。从赵坡村地平,到河滩底,上下落差要有15米左右。从河滩往北呈现出一种30度左右的坡度。大概要分五层阶梯状分布。从最高处到河滩中心,跨度要有600米。
从这里来看,这是一条古老的河流。每一层阶梯的降低,都意味着一个河流的形成阶段。这条河流,至少有5个形成阶段。
随着时间的延长,河流不断的向下冲刷,深度加大。离开河滩中心,没有了河水的侵蚀,各个梯层上,古老的河道淤土层变得固定化,大部分成了家乡父老世世代代耕耘的良田。虽然每年在下大雨时形成临时性的局部泥土冲刷,但已经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这几年农田改造,经过大型机器的深挖,各种土层的横断面清晰显露在面前,对雷沟河滩两岸,各个梯层的土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一多半都是深不见底的淤土沉积层,其中夹杂着从上游搬运而来的大大小小的石块。这些就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河流逐渐发育的佐证。
从河滩底往上,第1阶层大概有3米厚。这就是在上一阶段河滩的底。这个底很可能就形成于大禹治水时期。然后再往上去的几个底,形成年代就更有可能出现在几亿年前,人类出现以前。河流对地形的塑造,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在非常遥远漫长的年代,经过河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刷,不断加深加宽,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从北向南冲出的几条沟,沟底和河滩基本上持平,从下而上,呈现出一种缓慢抬高的坡度。河滩的底部决定了两厢冲出的沟的深度。河流的巨大作用,塑造了家乡特有的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南边的山上,坚硬的岩石,上面形成的一道道沟壑,也是雨水冲刷而成的。雨水柔弱,但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坚硬的岩石山也被他塑造了形状。
从这里可以使人惊叹于水的力量之巨大。在漫长的年代中,水是地球上的地貌特征塑造的重要力量。
水是生命之源,水也是塑造地形地貌的主要力量,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大地普降甘霖之时,所有的土地都受到了水的滋润,土地上的作物开始旺盛生长。多余的水分,从高往下流,从小股水汇成溪流,汇成小河汇入大河。你看,干河流域上游,面积广大的立顶山山区,每一次下雨,雨水携带着细沙和土壤,顺流而下。从一片片山地,从一片片坡地,汇集到低洼的河滩。浑浊的河水,顺流而下,进入伊河,直灌黄河。从遥远的上游山顶上,进入伊河河道,进入洛阳盆地,河流变慢,这些细沙土壤,堆积下来,形成了肥沃的河边平原。继续顺着黄河东流,在黄河下游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水像勤劳的搬运工,年复一年的把上游土地表面的泥沙,向下游搬运。
搬运泥沙的数量,是惊人的。小时候,雷沟水库,曾经见底,到库底割草。那时库底的淤泥已与闸门持平,从闸门到河滩底的落差至少有5米。那是水库修建不过有30年的历史。至今20年又过去了,我想水库中的泥沙,更加惊人了。这些数量庞大的泥沙,全部来自于上游地区。
河流搬运的不仅仅是泥沙,雨水是最好的溶解剂,土壤表层各种看不见的有机物,在雨水中溶解,顺流而下,造就了肥沃的下游平原。
家乡的地形没有洪水的灾害,因四周都是排水沟,一有大雨,洪水顺沟而下,一起流入雷沟河滩。绝对不会出现内涝灾害或被洪水淹没的危险。在广阔的平原地区,或者是低洼地区,洪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威胁。
雨水在年复一年对地貌的塑造中,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大自然排水系统。大大小小的地块,各条大沟小沟,以一种最精准的坡度,保持水流自然的流出。以流入的河滩底为沟底,然后向上慢慢的增高,最后与最高处的平地持平。大自然形成的土地,没有一块地是绝对水平的,在人工造田时,如果把土地造成绝对水平,就会有一个弊端,排水不畅,造成内涝。在自然存在的情况下,只有极个别的地块,因为面积较大,局部排水不畅,造成内涝,农作物生长极差。就好像人体排水不畅,要造成浮肿一样。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塑造地形地貌的主要力量,水是土壤的搬运工,水是有机物的运输车,水是大地的静脉和动脉。在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中这样记载“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先不考虑这其中的神秘色彩。就大地而言,可以用人体来比喻大地的形态。在原始的医学上,也经常用大地的形态来比喻人体。二者确实有一些相像的地方。大河小沟密布大地,像极了人的静脉动脉各层次血管。大雨之时,土壤所有的微物质溶解于雨水中,像极了人体的组织间液体,功能和形态都像。海洋河道雨水,构成了大自然的循环系统。而人体内也存在着这样一个庞大的循环系统。还把山岭比作骨骼,把肥沃的土壤比作肌肉。
就内脏而字,中医把膀胱比作海洋,把心肺比做太阳和大气,负责人体液体的蒸腾灌布,确实与自然界的太阳和大气的功能相似。
水的作用之大,古代圣人,以种种优美的言辞赞美,“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能攻坚强着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