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做了两个咨询,一个是初一的孩子总想玩手机游戏,跟父母斗智斗勇想尽千方百计玩手机。妈妈实在没办法了,跟孩子说,手机给你吧,你尽情玩,明天也不用上学去了,就在家玩就好了,我们明天也不用早起给你做早饭了,也不用送你去上学了,家长也真这么做了,结果第二天孩子自己起床,没吃早饭,自己去上学了。
另外一个是5岁的孩子,学前班,早晨起来要看电视,因为他以前有早晨起来看会电视的习惯,妈妈说不行,你得洗漱,还得吃早饭,没时间看电视,孩子就哭,后来妈妈又哄孩子,孩子还是哭,妈妈说那好吧,你看电视吧,咱今天不上学了,你什么时候看够了咱再去去上学,结果孩子哭的更厉害了,边哭边说我要去上学。
在这两个案列中可以看出无论孩子多大,其实他们都明白上学很重要,他们也很想上学。两位!妈妈的做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拿上学为筹码要挟孩子,威胁孩子,再进一步说是用我不管你了来威胁孩子,对于5岁的孩子和刚刚上初一的孩子来说还不具备反抗的能力,内心特别害怕妈妈不管我了,孩子会理解为你不爱我了,这会让孩子内心特别恐惧,特别崩溃,特别无助。用这种办法妈妈打败了孩子,孩子走向了无力,无能和懦弱。但这种方法仅限于对12岁之前的孩子有效,对于青春期以后的孩子就不好用了,因为他们会用“破罐子破摔”的方式来对抗父母。
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看,父母此刻非常的无能,这种无能产生无力感,潜意识中只剩下一个办法就是报复,报复的心理动机是你不让我好我也不让你好,你不听我话让我不痛快,我也让你不痛快。我们口口声声说爱孩子,但是我们竟然用这种手段来对付孩子,我爱你,你得听我的,否则咱俩谁也别想好这种爱好可怕。
手机游戏也好,看电视也好,只是个约定和时间管理的问题,跟上学本来是平行的两条线,父母非得把他们当作一条线或者相交线,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让孩子误认为是上学阻碍了我玩游戏,阻碍了我看电视,从而痛恨上学,等孩子真的不上学了,家长又束手无策找不到根源,认为是孩子抗挫折能力差。其实是自己自以为是的做法让孩子厌恶上学甚至痛恨上学。
教育孩子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重新教育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学习成长蜕变了,孩子自然向着阳光生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