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寻找到共鸣吧,明白自己的状态或者想法是很正常的,也是在别人身上发生过的。
当事情发生时,先深吸一口气,问问自己的心是什么感受,是怎么想的,把那个感觉描述出来,越具体越好。
这是在这本书中,苍鹭医生教给我的非常好用的方法。
有时候需要大胆一点,听从自己的内心去做选择,别人可以替你选择,但是最后承受后果的是自己,还是要有自己的想法比较好。
蛤蟆习惯性的交由他人来帮助自己决策,之前他所描述的很多事情也是如此。在其它小伙伴做决定时他没有提出反对或者其他意见,却又在自己的内心有很多的不满。
这和我一个朋友很相像,或许也是她的情绪无法正确排解的一个小原因。她很少会直接了当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事情发展方向偏离预期轨道时又开始感到烦恼,并意见提出者不满。
尼采说:替你做决定的人,永远不能替你生活,我们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终将失去它。(在此也警醒自己)
PLOM的游戏= “Play little old me”(“扮演可怜弱小的我”)卡伦·霍妮的“病态受苦”概念,蛤蟆不自觉的把自己带入PLOM状态,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也是一种逃避的状态。是用无知和示弱来避免和他人交锋以及他人对自己产生期待。
将受苦作为一种直接防御,认为其确有价值,而事实上,受苦在多数情况下,也确实是他保护自己避免眼前危险的唯一办法。
通过自我谴责,让自己避免了遭受他人谴责和谴责他人;通过生病或无知的表现,他避免被他人责备;通过自我贬低,他避免了竞争的危险——而他由此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也成了他自我防御的一种手段。
当别人指责你时,自我诋毁,逃避责任,试图用失败和弱小获得同情,获得自己对自己的原谅。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
什么时候这些名句格言才有意义呢?在自己摸爬滚打之后,在自己矛盾困惑之时,在绝望迷茫中煎熬,穿过悠长的黑暗隧道,突然看到令自己浑身一凛的话语,是一道微弱的亮光。
它抚平了我们摸爬滚打时的伤口,给我们的困惑提供一个可以栖息的答案,阶段性的迷茫暂时来到终点。没有自身经历的淬炼,任何真知灼见都是妄言,是漂浮在空中的尘埃,在现实中没有落点。
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
你要明白,世界还在继续运转,不会因为你情绪不好就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