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班主任的九堂必修课》读后感

前记:

丽红老师又在催稿,每次想要颓废下去的时候,总有这样一群从未见面却彼此鼓励着前行的人,无论是爱敏姐,波涛姐,或是现在的丽红老师。感恩遇见。



《班主任的九堂必修课》系统地介绍班主任工作方法。在书中,我看不到感性的记录,看不到与班主任个人魅力有关的、不可复制的案例,更多的是系统化的管理方法。是将现代管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始终的班主任实操手册。在本书中,提出目标管理的理念,突现学生主体性与规则建设,每一处教育细节都蕴含着智慧,让我对班主任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份工作既是琐碎日常的堆砌,更是充满教育哲学的修行。

一、小事大做,必然成就伟大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把看似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平凡中将蕴育伟大”。班主任的日常似乎总在处理“小事”:提醒学生整理桌面、调解课间的小摩擦、关注某个孩子的情绪变化……但若将这些小事视作教育的契机,便会发现其中藏着巨大的能量。当我们还在洋洋自得的记录着我们曾经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帮学生重建自信;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时,陈老师已经站在高处,俯览全局,从基本方法到组织结构等方面,全方位的为班主任工作夯基垒台,立柱架梁。让教育的力量在润物无声中生长。

2.以终为始,实现目标管理

UBD以终为始思维模式的理念,我原本只是在教学中尝试,读完这本书,我有了更大的发现,原来班主任的工作也可以用目标管理法。提供了清晰的方法论。教育不是盲目地“走一步看一步”,而是要先明确班级培养的终极目标——我们希望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是懂得责任,还是学会合作?在此基础上细化规则、落实目标管理,才能让班级发展有方向、有章法。

比如书中提到班级管理“去中心化”的概念。以这样的理念为目标,所以陈老师的班级管理策略中,以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机构。提出了“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可以自治,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一个小中心。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连接,相互影响,平等合作。班主任对班级的控制最小化。”的观点。实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管理模式。

再比如书中班级管理的目标是什么?是发展学生。这就意味着,所有与发展学生无关的活动,都是无效的。围绕这一目标,管理中不把学生当做被管理的对象,而是管理的参与者和管理的主人。设计分层的责任制度:从班干部到每位同学,都有明确的职责边界;从课堂纪律到卫生维护,都有具体的执行标准。这种倒推式的规划,让教育不再是零散的事务,而成为一场有预设、有路径的成长引导。

3. 关注成长,共建好的班级

读书这本书,我就在想,什么才是好的班级,就像书中的观念,好的班级首先是可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好的管理不是把学生管住了、学生听话而是要激活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是被管理的对象,而是管理的参与者和管理的主人。他们在参与班级管理的时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帮老师把学生或班级管好”,而是为了在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归属需求,能力需求。是为了能够得到心灵上的满足,也就是说,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班级管理的主人。其次,管理要用基于尊重权利的方式。每一位学生都将拥有很多的权利,从班级事务的知情权和决策权,到个人的隐私权和物品权,我读到这里,真的能够感受到生活在这样班级里的孩子自信飞扬的面容,他们独立而平等,热烈而稳重正是这份尊重赋予的。陈老师给学生的,不是任务,不是负担,而是一份信任,一份尊重一份认可。最后好的班级管理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承担班级事务的过程中,学生的价值观得以改变,他们将获得成就感,能够培养他们的公益心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参与班规制定,他们会更懂得规则的意义;让他们负责班级事务,他们会在实践中学会担当。这种尊重,不仅保护了学生的主体性,更在班级里种下了平等与责任的种子。

4.培养意识,助力学生管理

完善的规则不是束缚,而是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有人负责打扫,有人管理讲桌……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规则完善,所以人人有事做;因为制度恰当,所以事事有人做;也正因为有相应的培养策略,才能更好的助力学生胜任管理。在《校长遇到德鲁克》一书中,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管理的主要工作不再是规范、约束监督与控制,而应该是培养、授权和激励。唯有基于民主、开放、尊重、信任和授权的自我管理氛围,才能释放每个人的潜能。”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本来就适某一个岗位,在书中也详尽的叙述了把不培养到合适位置的方法。当学生初次承担任务时,班主任的示范、提醒与鼓励,这种赋权+指导的模式,让班级从被管理变成共成长的生命共同体。陈老师以开放与信任的管理理念,激发着每一个孩子的潜能。

把小事做到极致,是用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灵轨迹;以终为始规划班级,是用长远的眼光规划学生的成长路径,让教育有方向;尊重与赋能,是用尊重的姿态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从被管理变主动承担;完善的规则与恰当的指导,是用科学的规则给学生搭建脚手架,搭建成长的舞台。这些看似独立的“必修课”,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遵循教育规律,在尊重学生人格和权利的前提下创新班级管理方法,追求效率和效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