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
西藏,古称“吐蕃”,简称“藏”。而我最早听到西藏也是源于吐蕃,吐蕃,记忆中就是金庸先生笔下鸠摩智、灵智上人、金轮法王、血刀老祖以及鹿鼎记中一众喇嘛这些反派人物的聚集地。但一直以来,向往西藏的人不少,我也常常听身边人提及那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众说纷纭,那究竟是个什么地呢?后来我终于有了机会一探究竟。
高海拔和神秘带来的惧怕,是进藏两大不可逾越的门槛。人们只能想象着贴在它身上的标签:蓝天、雪山、朝圣、活佛……不过后来西藏终究还是步了其他景区的后尘,开始有一条条天路直通西藏,一首首藏歌传诵到我们耳里。因为,这里确实有着独一无二的自然和人文。
第一次进藏是在初二那年寒假,热爱旅游的我,不惧“高反”,和家人坐上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
抵达拉萨的第一天我们在八廓街住下了,夜游大昭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是一个旋转出来的城市,围绕圣物转绕,或转经。在藏语里,转经就是“朝佛”,在旋转中信徒不断地接近佛,积累今生的功德。不管是在大昭寺门前还是布达拉,抑或是最平凡不过的小路上,我总能看见这样一幅画面,年迈的老人小心的擦拭着转经筒,路上有着许许多多的藏人虔诚地朝圣,他们双手合十高举过顶,仰望蓝天,念念有词,前进三步便四体匍匐,双手前伸,磕一长头,然后再爬起来前进几步再匍匐,他们的身影便是一道独特的高原风景。记得《可可西里》电影里曾说:“他们的脸和手脚都脏得很,可他们的心却是干净的”。何止是干净,更应说是纯洁。第三日,我排着长队进入了布达拉宫,每一层楼都能看见朝圣的人们在佛像前反复叩拜,围绕着佛像永无休止地转经。转山转水转佛塔,这一刻的虔诚只为信仰,只为修来生……
冬日的西藏如歌词般寂静,寂静却又不失温暖,一缕金色的阳光洒在地面,满城遍地是金黄,你若有幸前往,也会发现这不仅关乎景色,更关乎信仰。
今年8月,结束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后,我第二次进藏。跟上次不同的是,这一次是自驾游,滇藏进川藏出,因此我更偏爱的是那里的美景,是那一无所有的天空和大地。
在蓝天白云下,在雪山的怀抱中,我们从一片湖到另一片湖,从一块青稞地到另一块青稞地,看到三江并流,雪山奇观。不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竟然是一路颠簸,由于前段时间的大雨冲毁了道路,所以路况都不是很好,真真是“游藏之难,难于上青天”。但也因此,我更加深刻地领略到了珠峰的壮观,纳木错的纯洁。
经德钦、左贡,八宿到珠峰的一路上,沿着不知名的河流一路前行,从珠峰山顶和附近冰川融化而成的流水,像是送客走到城廓外又上马送行三十里的故友,然终有酒旗招展,一饮而尽的一别。过了八宿后,切实感觉到珠峰近在眼前。珠峰代表神秘,圣洁,是人人向往的地方。但是,想到珠峰脚下要有相当的勇气,首先要克服恐惧的心理因素,其次要挑战高海拔带来的生理不适。在经历过这一切之后,视觉冲击带给我来的快感和冲动无以言表。从观景台放眼望去,白云中剔透晶莹、连绵不绝的大片雪山,壮观、震撼!!!
继续前行,终于抵达大本营,拥挤的停车场,兴奋的游客,一排排的帐篷,珠峰印记的邮戳,还有路上那些手挂佛珠和金帆的商贩构成了一幅热闹图景。乘景区环保车前往4公里远的珠峰石碑处,终于到达了憧憬无数次的珠峰脚下。壮观的雪山让我卸下了身体和心灵的疲惫。此情此景胜却人间无数。
西藏之旅,不仅是身体之旅,也是心灵之旅。没有哪个地方会像它一样被上升到精神洗礼的高度,在这个连呼吸都困难的高原,你很容易被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打动,会不禁开始反思人生。
(插图均为本人自己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