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姨妈”成为月经代名词的由来,常见说法如下:
• 古代传说版:汉朝末年,有女子佳儿自幼父母双亡,由姨妈抚养长大。她与李书生相爱,两人私会时,若听到姨妈脚步声,佳儿就会说“姨妈至”让书生躲藏。成婚当晚,佳儿来月经,不好意思直说,便对书生说“姨妈至”,书生会意。此后,“姨妈至”就成了女子来月经的说法。
• 谐音梗版:一种说法是小女孩初潮时看到出血,惊讶地“咦”然后喊“妈”,谐音成了“大姨妈”。另一种是日语中“我回来了”发音为“他大姨妈”,月经每月都来,就像“回来”一样,所以被称为“大姨妈”。
• 影视传播版:在电影《喜剧之王》中,张柏芝说过“我大姨妈来找我了”来表示来月经,随着电影热播,这种说法逐渐流行开来,被大众所接受和使用。
• 文化避讳版:在传统文化中,月经常被视为不洁、羞耻的事物,不宜公开谈论。为了避免直接提及月经,人们创造了“大姨妈”这种委婉的称呼,既能表达意思,又能减少尴尬。
• 形象比喻版:月经周期一般较为规律,像一位定期来访的亲戚,且经期女性可能会有情绪波动等状况,就像家中来了一位可能会有小脾气的长辈“大姨妈”,所以用“大姨妈”来称呼月经,既有亲切感,也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