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观义128:宣公十四年·死亡其实是道单选题
《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一百多年后,孟子展开著名的“鱼肉与熊掌”之论,他讲“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从孔子所处的“春秋”到孟子所处的“战国”,经历一百多年的思想演进,人之崇尚从“杀身成仁”滑向“舍生取义”。
何谓“杀身成仁”?在孔子看来,所谓的“仁”就是人当选择直道而行的人之为人的大道。孔子讲“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生而为人就当笃定于人之为人的仁义大道直道而行,不够笃定于此的人,只能寄希望于侥幸避开灾祸与羞辱。换言之,真正笃定于仁的君子,从不抱侥幸心理。反之,凡是寄希望于侥幸避开灾祸与羞辱的“祈福”者,都算不上是选择仁义大道直道而行的君子。
孔子去世后,承袭了孔子衣钵的曾子曾经讲过一段漂亮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了解释这句漂亮话,他提出,生而为人就应该以行“仁”道为自己人之为人的天职,恪守这人之为人的天职是生而为人最重要的事儿。这件最重要的事儿,但凡还有一口气在,就应该努力不已。直到生命终止了,才可以放松、放下。曾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若干年后,他得了重病,眼见时日无多。曾子将自己的弟子和子弟叫到床前,要求弟子们帮他将手脚逐个抬起来检查一遍,当看到手脚都还完整,老头儿总算出了一口长气,表示终于可以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庄严一生,有一个还算是完整地交代了。这个提出生而为人当“仁以为己任”的曾子,正是那个“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
至少在孔子和曾子看来,“成仁”是生而为人者的必选项,而非可选项。
孟子提出“舍生取义”时,已经开始将之作为选择题来处理了。之所以要舍生取义,是因为面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个可选项,当出现“二者不可得兼”的条件时,才有了“舍生取义”的选择。这一刻,“义”已经变成了一个选项。
孔子曰仁,孟子曰义,虽然本质相差无几,但就“人生庄严”而言,已经变成了一道“趋利避害”的选择题。
宣公十四年,卫国的大夫孔达“杀身成仁”,楚国的申舟“舍生取义”,从本质上而言,都是为了国家战略和发展献出了生命。前者牺牲一己之生命,存续了卫国的邦国国运。后者更像是被弃掉的卒子,让楚国有了讨伐宋国的理由。
(一)原文
十有四年春,卫杀其大夫孔达。夏,五月壬申,曹伯寿卒。晋侯伐郑。秋,九月,楚子围宋。葬曹文公。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榖。
(二)白话试译
宣公十四年春,卫国杀死了他们的大夫孔达,并对外发布了公告。当年夏,五月的壬申日,曹文公寿去世。晋景公带领晋国军队高调以讨伐郑国为名,举行了一场旨在“秀肌肉”的军演。这一年秋九月,楚国逮到一个理由,实施北侵计划,包围了宋国。曹国为曹文公举行了盛大的国葬。当年冬,鲁国大夫公孙归父与齐顷公在穀地会面。
(三)观义
宣公十四年春,卫国杀死了他们的大夫孔达,并对外发布了公告。晋国由于卫国救援立场飘忽不定的陈国,所以派出使者问责卫国。晋国的使者不肯善罢甘休,说:“如果没有人为这事担责,那我们就兵临城下要个说法了。”孔达作为卫国的执政大夫,站出来表示:“只要对国家有利,请拿我开刀,给晋国人一个说法吧。我作为执政大臣,面对大国的指责,难道还能把罪名推给旁人吗?我理当为此而死!”
孔达自杀后,卫国对外宣称救援陈国的“罪魁祸首”孔达已经得到惩处,用自己的生命为“过错”付出了代价。此事翻篇后。卫国安排孔达的儿子接替了他的职务。孔子在《春秋》中记“卫杀其大夫孔达”,旨在暗讽卫国不能维护自己的邦国权益,甚至没能保护好自己的爱国大夫孔达,才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
宣公十四年夏,五月的壬申日,曹文公寿去世。
晋景公带领晋国军队高调以讨伐郑国为名,举行了一场旨在“秀肌肉”的军演。晋国君臣主张讨伐倒向楚国的郑国,大夫荀林父认为不如以军演秀肌肉的方式,让郑国乃至于其他骑墙观望的小国自己作出选择。很显然,这一刻,晋国的军事力量在诸侯国间,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宣公十四年秋九月,楚国逮到一个理由,实施北侵计划,包围了宋国。
毗邻楚国的郑国和宋国,是楚国南侵战略推进路上的两块绊脚石。郑国像个墙头草,在晋楚之间无原则的选边站。宋国曾经一度做过称霸的老大帝国梦,除了一把“老骨头”是硬的,其他方面都稀松平常。为了为侵略宋、郑制造理由,楚庄王有意识派两名使者分别访问齐国和晋国,宋国和郑国是出访齐、晋必须经过的两个邦国。楚庄王有意让使者傲慢地在不通报两国的情况下通过,说到底就是有意在制造擦枪走火的机会。
申舟正是楚庄王派往齐国的使者,他要按照楚庄王的要求“无假道”通过——不使用借道文书通过别的邦国。申舟不是别人,正是早年在孟渚狩猎时同宋国结下仇怨的申舟。出使齐国必须经过的邦国也不是别国,正是对他恨之入骨的宋国。
申舟是抱着必死之心离开楚国的,临走前他把儿子托付给了楚庄王。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宋国人杀死了申舟。楚庄王听说申舟被杀以后表现得很愤怒,甩脱衣袖,来不及穿鞋子就跑出去要为申舟报仇,套好车子的护卫追了几条街才追上他。
如此一番生动的“表演”后,才有了“楚子围宋”——楚庄王带领军队包围了宋国。真真是“生活不易,全靠演技”,申舟成了楚庄王这场戏中的牺牲品。终于算是落下个“舍生取义”的名头。
曹国为曹文公举行了盛大的国葬。
宣公十四年冬,鲁国大夫公孙归父与齐顷公在穀地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