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腊八节吃腊八粥这一习俗逐渐减淡,也更加让我感慨和回味。在学校时吃不到,工作后身在他乡,吃起来没有家乡的味道。吃腊八粥只是一个仪式,没有儿时的那种期待和欲望。
腊八节,俗称“腊八”,每年的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就是腊八节。腊八节起源很早,早在先秦时,人们就在腊八这天祭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日子。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所以又被称为“佛成道节”。腊八的习俗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腊八粥吃了几天还有生下来的,是好兆头,取“年年有余”的意义。腊八粥一般用黄豆、糯米、大枣、栗子、花生米、银耳、白果肉、龙眼肉、薏仁等五谷熬成。在我国吃腊八粥的时间很早,大概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开始了。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言:“用胡桃、松子、乳蕈(xun)、柿蕈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腊八粥是北方腊八的习俗,在南方感受不到腊八节的节日习俗。大清早上,群里妈妈发来了腊八粥的照片,我睁开睡眼朦胧的眼睛,才知道今天是腊八节。“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一俗语说的很有道理,过了腊八就意味着春节的脚步更近了。时间过得真快,元旦过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腊八节,随后就是春节。
上小学时候的腊八节十分让人回味。还记得每年的腊八节,我们姐弟四个还在暖乎乎的被窝里睡着,爸妈凌晨四五点就起来着手熬腊八粥。早几年家里经济条件差,腊八粥里放的东西种类很少,大多都是自己农地里种出来的,即使这样,吃起来也是十分好吃的。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熬好后,爸爸去院子里放一个大炮,我们才可以动手吃。那时候并不知道为什么非要先放炮才能动筷子,也不敢问爸妈,因为很多传统习俗有很多讲究,所以也不去轻易探个究竟。
初中的时候,我们姐弟几个都到城里读书,每年的腊八节很少在家里,几乎都在学校,所以也没有了那个期盼。爸妈只能在腊八那天把腊八粥熬好,等我们星期天回来热着给我们吃。虽然没有小时候那种期待,却也依旧喜欢吃爸妈自己做的腊八粥。山西的冬天十分寒冷,放在外边的八宝粥也不会坏掉,所以可以放很久。
后来,我们读大学,腊八粥每年只剩下爸妈两人吃了,经济条件也相对变好一点,买不少加的东西,等我们回去爸妈再做八宝粥给我们吃,腊八粥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在我们的成长中。 现在,我们姐弟四个不再同一个地方,不经常回家里,弟弟和我远在南方,爸妈对我们的期盼和想念尤甚,却也只能多打电话。一年又一年的腊八粥让人更加怀念小时候的那些日子。我们姐弟四个看着锅里不多的腊八粥都不去吃留给爸妈,家里只剩下一个苹果切成六片一人一片。过年的时候买的糖不多,我们不争不抢,留给妹妹和弟弟吃,小时候的任何节日虽然穷,不仅有仪式,而且让人回味。
2019年的腊八粥,身在南方的我,怀念着家乡的腊八粥。不得不说“每逢佳节倍思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