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精读了Giles Colborne的《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
此书从用户角度出发分析了简约式交互设计的必要性,为设计者提出了四个策略:删除、组织、隐藏、转移。
我在此书的基础上做了些梳理和思考,供自己日后回顾和各位借鉴。
【关于简单】
我们的手机里总会下载很多的APP,但常用的只有那么几个,甚至有些下载后根本还没打开过。但我们又不会选择去删掉它们。
另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常用的几个APP,如微博微信等,常用的功能也只有那么几个。对于微博,普通用户往往只会刷刷好友圈和热门,很难挖掘到粉丝头条微博橱窗等功能。
即便如此,有些APP设计者还是热衷于不断地添加一些不必要的功能。这便是“夸耀效用原理”:人们喜欢被包围在不必要的功能中。
这种做法, 对产品来说,被增加的功能越多,就越难发现真正对用户有价值的新功能。而且,所有不必要的功能都是要付钱的。
对用户来说,人们喜欢简单、值得信赖、适应性格的产品。尽可能简单,甩开一切不必要的功能。
举个例子,Flip摄像机(美国的一款便携式摄像机),它的分辨率不高,没有物理变焦等功能。然而,却在一年内成为同类市场的销售量排行第一。
Flip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简单,甩掉一切不必要的功能”,它只有一个弹出式的USB接口,9款必需的软件都保存在相机内,第一次将Flip连接到Mac或者PC就会自动载入。
因为大多数用户根本不会看使用说明,他们只想拿过来就用。
【关于用户】
要想了解用户,不是坐在会议室可以讨论出结果的,需要进入到用户的生活中(家里、公司、户外)去寻找观察。
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往往会面临各种干扰因素,那么具体的情况有哪些,用户的反应是什么等等都应该列入产品设计时考虑的因素。
用户分为三种:专家型用户、随意型用户、主流用户。主流用户使用你的产品的目的是完成某项任务。他们会掌握一些重要功能的使用方法,但永远不会产生学会所有功能的想法。
那么主流用户有没有可能转变为专家型用户呢?答案是不会。即便一个产品用了很多年,用户类型和标签也不会变。
要设计出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产品,我们应该更多注重主流用户,而忽略专家型用户。
因为他们追求主流用户根本不在乎的功能。一旦先听了他们的意见,你的产品就会让主流用户感到太复杂,不好用。
比如苹果的专家型用户都希望看到会飞的汽车,但苹果的主流用户却只想要一个能用的MP3播放器。事实就是,截止到2010年1月,苹果公司已经卖出2.4亿台iPod,而不是会飞的汽车。
那么主流用户想要的是什么?
◆ 主流用户最感兴趣的是立即把工作做完。
◆ 主流用户想得到靠谱的结果。
◆ 主流用户害怕弄坏什么。
◆ 主流用户觉得只要合适就行。
◆ 主流用户想看到示例和故事。
总而言之,简单的用户体验是初学者、新手的体验,或者是压力之下的主流用户的体验。
说到“讲故事”。首先我们要讲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就要从“用户在做什么”的角度来思考,描述用户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在做什么。
关注用户的主要行动,关键是不能遗漏用户体验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步骤。毕竟细节上做出区分度往往才是产品致胜的关键。最后再用用户的角度描述出来。
故事的情节要简短,做到“容易复述,容易套用”。
让最核心的理念随处可见,让它成为人们时刻不忘的追求。就像看到“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就会联想到微博。
【策略一:删除】
iPhone刚刚发布的时候,与诺基亚和RIM(黑莓手机制造商)的同类手机相比只有很少的功能,但却引起了轰动。
它广受好评是因为他们做的事情虽少,但却比竞争产品做的更好。更注重功能的深度,而不是广度。这也就是设计策略“删除”的魅力所在。
删除杂乱的特性可以让设计师专注于把有限的重要问题解决好,也有助于用户心无旁骛地完成自己的目标。
“删除”只是简单的砍掉功能吗?要如何“做减法”来达到“做加法”的目的?
● 关注核心
消除使用户产生挫折感的功能。
按照优先级对功能排序,记住用户认为那些关系到他们日常使用体验的功能最有价值。
此外,事实上与新增功能相比,客户更关注基本功能的改进。
● 砍掉残缺功能
避免陷入“沉没成本误区”。判定这种功能的唯一方式就是,看它能够发挥几分作用,看保留它会额外导致多少成本。
切记的一点是,问题绝非“为什么应该去掉他”,而是“为什么要留着它”。
以上都涉及到一种用户心理:决策。
曾经有个实验:两个摊位卖同类产品,第一个摊位提供了24种颜色选择,而第二个摊位仅提供5种。结果显示,在为用户提供少量选择的情况下,用户购买的可能性要大于为他们提供大量选择的情况。
给用户提供少一点选择会让人感觉自己在把控着局面,选择多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如何将产品做到“简而不陋”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今天就写到这啦~
明天再继续讨论另外三个策略:组织、隐藏、转移。
/ END.
能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呀!么么扎!~
明日更新《交互设计|设计四策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