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自由稀缺的陷阱

我上一份工作离职后,gap了4个月。离职原因也很搞笑,已经低落了很久,有天早上老板说了一句,“今天来得有点晚啊”。我想,就今天了。

当时很兴奋,心想终于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了。出门还背着电脑,别人问,你不是离职了吗,我很骄傲地一别头,“我要为自己工作!”

现实很惨淡,我根本不知道要干啥。做了些有的没的调研,有些没啥影响的动作,没有一个是赚钱很清晰或自己很认定的。4个月后,接到某大厂的面试电话,滚回去上班了。

我才意识到,不想上班的情绪如此清晰,但想做什么,却如此模糊。

后来看了《稀缺》这本书。它说当你很缺什么的时候,就会收窄目光,全部注意力投注在这个单项上,看不到长远也看不到全局。缺钱的人挖空心思省钱,缺时间的人一有时间就刷手机,就是这个原因。

我好像对于“自由”,也进入了类似的陷阱。一个时间精力都交给工作的人,极度渴望自由,但真正获得自由后,反而充满了迷茫。我对自由的渴望更像是一种稀缺后的应激,以为“自由”了,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我的兴趣、成就、人生目标,会自然而来。但实际上,我从来没有想过真正重要的问题:自由后,到底想干嘛?

自由了,也要再活几十年呢,难道自由两个字,就是我后半生唯一的注脚?难道自由,不就是一个条件,一个工具,让我能做某些事,让我更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从什么时候起,它偷梁换柱,从一个条件,替换成了目标呢?

纳瓦尔有一个建议,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你现在就应该去做,你财务自由后会做的工作。我一直没真正理解什么意思。现在才知道,他在提醒我们,直达根本,以终为始。让你的终极目标去驱动你,达成财务自由各种自由的阶段性目标。而不是活在金钱和时间的稀缺当中。

将近三年,又是一次离职。经过上次的教训,笃定了很多。自由是我的空气,它不稀缺,我不需要大口呼吸也不需要大书特书。我只要活在空气中,干自己该干的就行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