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非首发,首发于人民网强国博客 2010-10-13 15:06:14。
10月14日,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评审结果的公示中,淮阴师范学院“绩效工资实施与教师流动的关系及政策研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视角”、“江苏沿海大开发下环境灾害风险评估与综合管理研究”等11项申报课题在规划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榜上有名,在全国同层次同类院校中,项目数量位居前列。这是该校“四个注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成果之一。
淮阴师范学院从办“社会需要、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宏观要求出发,积极创新理念、完善制度、优化学科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事业的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赢得了主动权。淮阴师范学院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正走出一条在服务中求生存、求发展、校地建设相促进的新路。
注重创新理念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8月26日、27日,淮阴师范学院召开发展战略研讨会,党委书记郑勇等“当家人”齐聚研讨会,静听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当前高等教育形势”的专题报告,研讨该校“十二五”改革发展规划。
大家一致认为,服务淮安新发展,服务江苏经济社会新发展是淮阴师范学院的根脉所在,服务好就会枝繁叶茂,服务不好就会失去生机活力。淮阴师范学院要坚定不移地与长三角北部地区经济社会同发展、共进步,在服务中培育优势,在服务中形成特色。
学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学理论、议大事、转观念、出思路入手,广泛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对学校服务地方建设与发展听诊“号脉”,不断提高全校上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注重创新理念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认识。
注重完善制度与服务地方要求相配套
在淮阴师范学院,服务地方有着一整套“玩实的”、刚性的“硬”约束。
淮阴师范学院服务地方行动方案、淮阴师范学院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办法、科研奖励和资助办法、相关资料整理归档制度……在淮阴师范学院,目前已形成一整套与服务地方要求相配套的机制与制度。近年来,淮阴师范学院先后与洪泽县人民政府、淮阴区人民政府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好的制度,确保了服务人才的脱颖而出。该校的多名教授、博士都走出校园,把学校的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王新风教授担任淮安市科技特派员、挂联教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富硒食用菌栽培技术”无偿地传授给当地村民,带领农民实行科学种植,实现了科技帮扶与自身科研事业的良性互动。
注重学科科研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应
淮阴师范学院在学科建设上,紧扣淮安经济发展脉搏,坚持传统学科师范类面向苏北基础教育服务,新生学科非师范类面向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传统与新生学科、师范与非师范两翼齐飞,共同发展。学校将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生物学、教育学、物理学、数学等七个学科列为一级重点建设(含培育)学科。
该校先后建立了“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江苏省低维材料化学” 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羰基金属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服务平台。盐化工、凹凸棒土开发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研究、运河文化研究、洪泽湖历史文化和资源利用研究、区域发展和社会问题研究、物流规划和社会发展研究、社会稳定和风险评估研究、地方文化产业建设等都是知名服务品牌。该校还充分发挥这些品牌的“酵母”作用,整体带动经济社会服务。
近5年来,该校共获得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2010年分别获得6项国家级项目,均位居全国同层次院校前列。2006-2009年,该校教师发表论文4400余篇(该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其中SCI论文164篇,SCIE、EI、ISTP论文97篇,CSSCI论文553篇。出版著作91部。
注重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相匹配
淮阴师范学院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师范教育是其传统品牌。目前淮安市827所中小学教师中有517名“一把手”校长是该校毕业生;淮安市教育系统荣获全国表彰的人员中,该校毕业生约110多人,占获奖总数半数以上。每年暑期,该校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都组织优秀师资为淮安、宿迁等市教育战线的教师 “充电”提高。2009、2010年,该校连续两年有500余名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正如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在该校慰问教师时说:“感谢你们长期以来为淮安的发展培养了人才,你们的智慧好似金色的种子,在淮安这片沃土上,一定还会结出累累硕果!”
该校大力培养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54个本科专业中,38个是直接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今年7月,该校对17个学院66个专业(方向)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答辩评审,在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上坚持应用型色。
该校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应用型研究骨干的培养和引进,强化队伍建设。目前,该校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25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09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学者126名,国内高校兼职博士、硕士生导师68位。
7月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省长助理徐南平在该校视察时评价说:“淮阴师范学院是地处苏北的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相信在江苏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淮阴师范学院一定能够为江苏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同时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