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到《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的目录页,许多熟悉的名字陌生的人,比如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凯绥·珂勒惠支、贝尔托·布莱希特、莱尼·里芬斯塔尔、约瑟夫·戈培尔、大卫·鲍伊,等等。如果任性一回,我就直接选读《玫瑰人生》了,因为,它的主角是玛琳·黛德丽。
拿起《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之前,刚刚放下《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导演过《公民凯恩》的大导演奥逊·威尔斯论及德国裔好莱坞明星玛琳·黛德丽时,那真是溢美之词不够用的感觉。其实,千言万语,只一句“她是唯一能跟葛丽泰·嘉宝分庭抗礼的女演员”,就足以体现玛琳·黛德丽彼时在好莱坞的人生价值了。如果没有《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我对玛琳·黛德丽的记忆,除了那张百变的、妖媚的脸以外,还有一首歌,“莉莉·玛莲”,粗得有些烟熏感的嗓子,慵懒地吟唱着渴望中的和平,不要说当年厌倦了战场的德国士兵听了以后会心猿意马,就算是在和平年代里长大和生活的我们来听,不那么高亢的歌声,竟会如潮水般瞬间将我们淹没在对美好往事的追忆中。
(玛琳·黛德丽,黄柳霜,和莱尼·里芬斯塔尔与一名不知名男子于柏林)
可是,我没有任性地从《玫瑰人生》开始进入到《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的阅读中。它是一本柏林的城市史,从头读起,才是尊重作者罗里·麦克林的最佳举动。
第一篇的故事,发生在1469年。500多年前的游吟诗人,在柏林都遇见了什么?他首先面对的,是当时柏林的统治者“铁牙”弗里德里希。面对一个用残酷手段杀害自己父亲的暴君,跟父亲一样对散落的民间歌谣一往情深的康拉德·冯·科林,应该怎么在暴君严密监控的窄缝里寻找到让自己理想得以绽放的可能?这个人,曾经委曲求全过,曾经想过躲进女人的温柔乡里,但最终用一首基于传统的创新歌谣,歌颂了爱,戳穿了统治者的谎言和暴行。当然,他跟他的父亲一样,成了“铁牙”刀下的冤魂。
这个痛恨妻子的淫荡又离不开她,痛恨“铁牙”的残酷又不得不委身于他,但最后还是听从了心灵召唤的游吟诗人康拉德·冯·科林,难道不是柏林这座城市的人格化吗?每个毛孔都充满着欲念,却又死死盯着那一条粗黑的底线,不越矩。
(《母与子》画像,作者凯绥·珂勒惠支,1903年)
本身就是欲望的代言,瞧瞧这个柏林姑娘赖以成名的角色是什么模样的:“她嗓音沙哑却充满感情,右手叉着臀部,身姿曼妙,让人心醉神迷。她整个人似乎都沉醉于歌声中,飘然欲仙……她那带有挑逗的冷艳神态,让人过目不忘”,这几句描述,不用说,是一个酒吧歌女的形象,谁能如此精准地跨越自己与角色之间的差异,将一个酒吧歌女演绎得如此惟妙惟肖?二战爆发前的柏林乃至德国,唯有玛琳·黛德丽是不二人选,因为,在以酒吧歌女为主角的电影《蓝天使》寻找女主角的时候,玛琳·黛德丽已是好几个男人的情妇:老师、小提琴制造商、包豪斯建筑院的画家和设计师……“当他们炽热的目光落在她的身上,她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胸脯起伏,心荡神摇”,这就是玛琳·黛德丽在爱慕她的男人面前的自然流露,所以,从玛琳·黛德丽到《蓝天使》里的酒吧歌女,这个柏林姑娘,需要跨越吗?所以,进军好莱坞的玛琳·黛德丽能与举世闻名的嘉宝比肩成为好莱坞的双姝,很多人都私下议论,她依凭的是她的风骚。就是这样一位满身肉欲的柏林姑娘,希特勒召唤她回国未果又特意派人面呈“元首想要你回家”,玛琳·黛德丽却拒绝道:“他在《蓝天使》中看见了我想要让我钻进他的裤裆”,看见了吗?这就是玛琳·黛德丽的底线,纵然元首可以提供给她后来提供给莱尼·里芬斯塔尔的超乎人们想象的便利,但玛琳·黛德丽为了自己的底线,非但拒绝了法西斯希特勒,还投靠同盟国帮助兜售美国战争债券,积极参加慰劳美国士兵的演出活动,想一想,那一首《莉莉·玛莲》,让多少德国士兵无心恋战?或许就因为自己的二战中的表现?战后玛琳·黛德丽就算到了家门口也没能回到德国回到柏林,可是,谁又能否认她是就是柏林的代言人呢?喜欢男装示人的妖媚女星。所以,战后柏林能东西并存那么长时间。所以,柏林墙推倒柏林虽合二为一却如玛琳·黛德丽引以为知己的大卫·鲍伊一样,在阴阳之间找到了最佳状态:瘪的是钱袋子,丰厚的却是文化——柏林爱乐、柏林电影节、满城墙上的涂鸦以及超过10万的自由艺术家们。当然,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本书作者罗里·麦克林还未来得及收入书里,但是,它们又的确是罗里·麦克林所书写的柏林的延续,是不是跟康拉德·冯·科林和玛琳·黛德丽挨不上关系?那是因为一篇短文难以概述整本《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要了解丰满又坚硬的柏林,就要读完它。书很厚,超过了400页,可作者以人为本的写作理念,让这本书非常好读,关键是,罗里·麦克林将一座城市写成了血肉之躯。
(1963年6月26日,约翰·F·肯尼迪在西柏林的市政厅做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