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辛苦的人,困难的人,不幸的人……我们总要去同情一番,可那些困境中的人真的需要吗?
他们经历了那些,已经把苦吃下去品不出苦味了,为何我们非要再去提醒他们,让他们去回忆,曾经是有多难,才把苦咽下。
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们的直接同情只局限于对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这其实是一种隐式的炫耀,因为我有,我可以,而别人没有,不可以而产生的优越感,又觉得这样不对,所以扮做同情体谅。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说法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则一个人的道德程度越高。而叔本华认为,这三者的比例在一个人的性格中无法改变。
论证这个观点有一个很普遍的实例:对于一个过去犯过错的坏人,人们就对他永远不抱有信任的态度;一个被认定为好人的人,无论做了什么错事总能受到人们信任;攻击对方时,我们都攻击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为性格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东西。还有一句更通俗易懂的话论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很多人都不喜欢被人说“我同情你”,同情一般是对弱者的一种情感反应,而我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