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有一个朋友,给五岁的女儿买了一套拼插积木,想锻炼孩子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这套积木要几百块钱,全部拼完可以搭出一座两层的小城堡。
小女孩儿刚开始挺喜欢,但动手拼了好一会儿也没拼出多少,看着剩余的一堆积木,就不想再玩儿了。
这是妈妈走过来,问孩子:宝贝,怎么不玩儿积木了呀?孩子回答:妈妈,我搭不上,不想玩儿了。妈妈说:这有什么难的啊?不就是按照图纸搭吗?很简单啊,你怎么能遇到困难就放弃呢?这可不行啊。
听完妈妈的话,小女孩儿一脸的不高兴,还生气地把已经拼好的积木哗啦一下推倒了,积木块儿撒了一地。
看到这个案例,回想起以前教育孩子的场景,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呵呵。
畏难,是孩子特别常见的一种情绪。孩子面对困难想逃避,因素有很多,先不要着急给孩子贴上畏难的标签,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能力发展不足,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父母。
就像案例中让孩子玩儿积木的妈妈,她自己觉得搭积木很简单,这是因为她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足够支撑。但是,对于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儿来说,要把上百块积木的造型全部搭完,确实很有难度。如果妈妈没有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孩子,而用大人的能力打击孩子,结果鼓励的作用没起到,反而会加大了孩子内心的抗拒。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记住这九个字:降难度,拆模块,上夸奖。首先降难度。对于上面这个例子,妈妈可以这么说,宝贝,你看这个大城堡有几层呢?两层。我们再来看看一层有几个房间呢?两个。好了,那我们今天就先搭上其中的一个房间,怎么样?这么一来,孩子觉得搭个房间很简单,就会继续动手搭起来。
其次是拆模块。比如写作业,孩子看到面前的数学作业,非常绝望,磨磨蹭蹭或者干脆不写。那我们就可以和孩子商量,把题目分成几个小组,三题算一组,一组一组地完成。当把一个大任务拆成几个小任务,让孩子模块化地完成,就会很好地疏导他的畏难情绪。
最后上夸奖。关于夸奖,这里也是有讲究的,我们可能都听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但是很多父母表扬孩子的方法不对,习惯于强调天分,才智和结果,而不是孩子努力过程中反映出的专注,坚持和进步。所以,父母在夸奖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针对具体的过程和行为,比如:宝贝,谢谢你刚才帮妈妈擦桌子,你做的真好。这样让孩子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有意识的保持。
通过降难度,拆模块,上夸奖。可以让孩子慢慢知道,失败是一件很酷的事儿,是他成长的资源。随着时间的流逝,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会形成成长型的思维,当拥有成长性思维的时候,畏难这种情绪就会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