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在寒假的时候读的,然后记录在电脑word中,今天想回顾下,顺便总结至简书上。
其实这本书乍一看就像是鸡汤文。没错!它其实就是鸡汤文,名人励志故事。但是当我们慢慢成长,有着一定的阅历和生活感悟,再结合着书中提及的道理,会有另一种不同的感悟或者说是共鸣吧!这也是我所分析的,为什么朋友圈那些40多岁的长辈老是喜欢发一些震惊文、养生谱、生活感悟、人生总结或者是各种的大道理等。因为这些东西对于有一定阅历的人来说,更能触碰到他的内心。同样的道理,虽然大家都明白,但是经历过和没有经历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相比于《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其实我更喜欢之前读的《松下幸之助自传》,那本书中的一些论点、感悟以及对后辈的提示,更能与我的内心碰撞出火花!
富兰克林并非出生在一个富人家庭,相比于其他的政界领袖,他的成长环境相对比较艰苦。他于1705年生于北美的波士顿,由于家中孩子很多,最后因为无法缴纳学费而中途退学。他在自己哥哥的印刷店里上班,虽然工作很忙,日子也很苦,但是他依旧利用业余时间广泛阅读,而那时候他只有12岁。对于阅读,让我最受启发的是他对书中每一个知识点或者观点都能认真思考,仔细分析。他是批判性的吸收知识,而不是盲目的接受。这让我想到了孔夫子的一段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思考的过程,有了思考的过程,我们对知识点会理解的更加深刻!
其次,让我感受最深刻是富兰克林自律精神,我也始终相信对自己要求苛刻的人,必然会有所成就。他给自己提出了13个要求,分别是节制、沉默寡言、生活有序、决心、俭朴、勤勉、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贞洁和谦逊。 书中提到,富兰克林为了让自己头脑更清醒,刻意不吃饱饭,这会让自己的头脑更加冷静,思维更加清晰。这种冷静的和清晰的头脑,能让自己的目标更加明确,同时也能够遏制住自己无尽的诱惑。
同时他对知识的渴望,对欲望的节制,以及严格的作息习惯,对待问题有着自己深刻的思考等能力,着实让人钦佩。其次,他对自己的言行会有定时的反思,还有就是他做了许多的社会实践,这些个人的品性和之前盛田昭夫,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的自传非常的相似。生活中,他是一个喜欢交朋友的人,他会邀请他的朋友来参加一些读书活动,或者是辩论赛之类的,或者讨论下当代的热门话题。他有很强的社交能力,结交了许多朋友。
富兰克林说他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但是他信上帝,他要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感,能够回报社会的人,他想为整个社会带来它应有的社会模样。
整片文章读下来,感觉多读一些杂书还是有必要的,随着时间的沉淀,可能书中的内容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但是书中的智慧却长久的留存在我们的脸上,气质中,而经久不衰!这也是我所理解的,为什么一些文学家、伟人、或者教授之类的,往往都比村里同龄的爷爷奶奶要有气质,这可能就是智慧随着时间沉淀的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