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定年龄和生活环境,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消费观!
消费观上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下接不同种类的商品或服务,并受所处时代和阶层的重大影响。
因为时代和家庭的原因,从小到刚工作的头10年,下意识的消费观可以概括成:需要+够用+性价比。需要时才去买,够用就好,选购时要货比三家,同样功能买便宜的。结果是:每次买一件东西但花了不少时间;当时买时觉得够用,没多久就不够用或不愿意用了,还得再去买,又费时间又费金钱;
回想起来,这种观念表面上是受物质条件影响,实质上是没有把消费和消费观当成一件人生里严肃而影响深远的事情去思考、学习、总结、行动。
我的消费观近几年才形成,可以概括成:提前批量买+买好的+少买+生活美学。
提前批量买
选购周期长的常用易耗品我一般提前批量买,比如前些年工作时间要穿衬衫,所以看到合适的衬衫(价格合适+款型材质合适)就买两三件,这一点主要受乔布斯大量囤积高领毛衣、扎克伯格几乎只穿一款T恤衫的影响,虽然没有做到乔帮主只穿一款形成个人标识的程度,但也大量减少了不少“缺了再买”索要花费的时间。对大多数我这年龄段的男士来说,因为急需而花大量时间逛商场或网上商城买东西是件体验不好的事情。
我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很多对你合适的物品未必会长时间生产和销售,如果确定合适那就不如多买些,以避免将来再想买而买不到的遗憾。
买好的
所谓好东西,除了能满足我们功能的需要外,一般还只价格贵和超出当前需要;
越是价格低的生活消耗品,我越愿意买贵的,比如陈醋,有3块一瓶的,有15块一瓶的,哪怕口感差不多,我也要买15块的,我自己觉得不是心理因素影响,而是中国当前阶段,对于生活易耗品、必需品来说,就是一分钱一分货,可能有些价值或成本我们感知不到,但不要紧。
10年前买了IBM被联想收购前由深圳长城厂生产的Thinkpad X61,到现在仍然用得好好的,中间只换了一块9芯电池,定期重做系统就又运行得飞快。而同时期看了那么多公司给员工配置的不到一半价格的笔记本,一般用不到3年就该扔了,电池更换还是小事,发热、主板和接口损坏比比皆是。表面上是花了比实际需要多一倍的价格购买的“好”产品,但却多用了2倍的时间,同时节省了大量维修和影响工作效率的时间。
当然买好的不是全都买最贵的,那是土豪的消费观,但在价格具有合理性并可接受的情况下,消费贵的,一般得大于失。
我对虚拟商品或服务的选购,遵循一样的消费观。互联网思维带来了“免费”思维,但“免费”更多是一种商业策略,并不是商品或服务提供方想做公益,而是想快速获取客户。比如在线学习有免费课程也有付费课程,但如果我们作为消费者只贪图“免费”带来的快感,而忽略了付费课程能带来的优质的师资、服务和圈子,我们自己花同样的时间实质上的收获却会少很多,而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和货币。
少买
“断舍离”在消费上,首先是少买。
哪怕是不差钱,任性买回来,只会增加选择恐惧症和管理成本,更不要说在一二线城市的房子没有那么多空间存放物品。
很多时候我产生个购买欲望时,如果能仔细审视下自己拥有的物品,经常会发现,原来可以用其他的替代,结果是既省钱又省事儿。
甚至别人送的不太需要的东西,最好也不接受或直接转赠他人。
追求点生活美学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每天在美的环境里生活,想必是每个人追求的人生目标。但我们每天在用的物品,每天所处的环境是否能改善,可以是房间里多一束花,也可以多用艺术替代工业品,还可以是将物品摆放得更养眼。
如果能更多从美学的角度选购物品,我们是不是能挖掘更多生活里“小确幸”!
有孩子的家庭,父母能让孩子从小就沐浴在美的环境中,岂不是更好的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