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接受现实之前,先来看看现实到底是什么?
不管其他的词典还是百科怎么定义,我认为,现实就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我曾看过一个港片——《花田喜事》,对里面覆水难收也要收的场景记忆犹新。那么,现实就是覆水,不用魔幻的办法是不能收的,对于我现在身处的世界,覆水不可收。
可叹的是,覆水带来的情绪往往都是负面的,而我们在说“接受现实”的时候,一般也都是面对负面的结果,没有人中了彩票后想要回到过去的,他可能在花光了奖金后想要回去,但这已经是负面结果了。
负面的情绪,有悲伤、愤怒、忧愁、孤独等词语,而这些词语从小就被家长乃至社会认为是一种“负面”,没人喜欢负面。我看《护航父母》最大的感触,就是那个动不动就哭的男人,不是因为他哭,而是他哭了之后,周围的人很宽容(也许有人会解读成无奈),也正是因为他感受不到周围的压力,才哭的那么自然,而这种哭在我的身边,甚至在男人父母的葬礼上都会被压抑。
对这些情绪如此的压抑,也就是抵制,那么,当它们出现的时候,自然不可能得到承认,第一反应也一定会是压抑,从而想要改变。为了消除“负面”情绪,只好寄托于改变“负面”事件。
这才有了,企图收取覆水的一幕。
现状,又是一个和“改变”常常联系起来的词。因为不肯接受现实,所以要改变现状。那么,如果现实无法挽回,现状可以改变么?
当然会有人说,现状一定可以改变。现在我对屋子里的家具位置不满意,让它们换个位置,不就算改变现状了吗?
一个人,3岁到30岁,除了名字,细胞已经更换了不知多少遍,思维模式完全不一样,甚至3岁时的记忆也都不在记得,这个人还是原来的人么?
一套设备,有300个部件,每个部件的寿命不一,等到300个部件都更换完了,这个设备还是原来的么?
再引申一下,把现状变成“现在的状态”,那么,改变后的人或物,还能叫做“现在的状态”么?是不是叫做“未来的状态”更加的适合一些。
李笑来老师把“现状”定义为——过去的积累,那么未来就是现在的积累。从这个角度上说,改变,从接受开始。想要改变未来,就要接受现实。
不知道现在桌子在哪里摆放,就不能在未来把桌子放到喜欢的位置上。
所以说,言语决定了思维,当现状常常和改变放在一起,人所做的努力都放在了不可改变的现实,只有当改变和未来放在一起,才知道去接受现在。
接受现实,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一个假设的冲击。当说出接受现实这句话的时候,说明现实和想象的不一样,不仅不一样而且大不一样,不是买鸡买成了鸭,而是买鸡碰到了地震,所有的预期都不复存在。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一种假设,那么,当现实与之出现冲突的时候,就会反思并且调整自己的假设;但如果一个人关心的不是事与愿违,而是事事顺心呢?
还有上学时候回忆的人,一定会在解题的时候这样写“假设A的面积与B成等比例……”,这是先提出一个假设,然后顺理成章的完成解题。但在看到这个正确的假设时,有多少人能够看到,还有很多错误的假设,由于大量练习的缘故,每一个假设都那么完美无缺,都能和卷面需要的现实融洽,所以假设的真实含义被隐藏了,被忽略了。
如果你有孩子,你能直接的看到这种把假设当成现实的后果,当孩子做题的时候,一种假设不成立,他的第一反应是题出错了。他的理由是,我的这个假设曾经成功的做对了其他的题目,那么这个类似的题目应该适用于我的假设,否则,就是它错了。
一个小孩子,在不经意间,被假设困在了假现实里。
其实也不必太过惊慌,孩子大了一点,知道假设还存在其他的可能,在解题的时候就会变换多个思路和角度。但心理学还有个定义叫做“领域依赖”,也就是说,孩子在解题的时候知道还存在其他的假设,但在面对真实生活的时候,往往想不起来这点。
那个时候,人往往倾向于坚持自己的假设,而拒绝接受现实,就像小孩子一样认为,我的假设没错,是你错了,是这个世界错了。
看到了这么多不接受现实的原因,我对自己能否接受现实也保持怀疑态度。
但知道了这些,起码能对自己提个醒,我的“负面”情绪不负面,我的语言可能存在缺陷,我的假设只是假设。
这其实说的是拒绝接受现实的原因,那么如何更好的接受现实?《原则》里说,多认识世界运行的规律。
那个我无法接受的现实,也许别人已经接受了。看看别人如何接受的,回过头来,也许就会发现,接受一个别人已经接受了的现实,并不是那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