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1935 年 4 月 25 日—2018 年 3 月 18 日),男,字敖之,思想家,自由主义大师,国学大师,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台湾作家,历史学家,诗人;台湾省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2008 年任满,宣布退出台湾省政坛。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
初识李敖是源于某一种杂志,或者是源于某种道听途说吧,反正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只知道,在台湾有一个叫李敖的人很出名,骂过蒋家父子,坐过牢,但似乎又深得美国人的庇护,在国际上很有名,至于是怎么出名的就不知道了,一直到现在,都不清楚,也没想去把它弄清楚。
二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缘,在县城街道的一个书摊子上,看到了一本关于李敖的盗版书——那时候关于台湾的大约也只有盗版的吧,书的封面是灰色的,里面的字极小,印刷质量也不咋地,还有一些错别字,但却没有繁体字,一看就知道是大陆的盗版书。那本书很厚,大约有一百多万字。因为对李敖有兴趣,就很细心地看,很长一段时间才看完。看完之后对李敖倒没多大了解,但书里面的狂妄之言还记得一些,如:“神话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神话,一种是台湾独立。”这种说法简直让人脑洞大开,李大师说话太有意思了,不服不行啊,所以至今还记得。同时也知道了李敖先生也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因而好感更甚。那本书中,李敖还曾夸口“五百年来,写白话文的前三名,第一名是李敖,第二名是李敖,第三名是李敖”,此言不敢苟同,却很佩服这家伙狂到家的口气。书里面还写了李大师的一些轶事,说是在台大历史系毕业的时候,居然没有教授愿意去对他进行论文答辩,不是他的历史学的差,恰恰相反,是他的历史学得太好了,那些个教授害怕被他问倒了出洋相,因而不愿参加。学习学到这个程度,也太匪夷所思了,但从中似乎也可看出,李敖大师年轻时多少有一点恃才傲物。
十几年前,家里按了一个“大锅”——卫星电视接收器,居然在一个偶然间收到了凤凰卫视的“李敖有话说”这个节目,于是,每一次都不会漏掉,每次看时,都能看到李大师那桌子上摆着的一个个记事本,每次节目,他都会拿出那些证据说话,让人感觉到他说话的严谨——言必有据。
后来,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北京法源寺》看了,倒没什么吸引我的地方。北京之行,去了一趟法源寺,规模不大,门庭车马稀,但我却被寺内的历史震撼,我想如果放在别处,保不齐被捧上天了,只可惜,它在京城,在天子脚下,只能保持在原有的规模上下。在这里,我没有看到谭嗣同王五的活动遗迹,有点遗憾,但寺内的历史遗风让我感觉不虚此行。《北京法源寺》并非文采斐然之作,但这并不影响李大师在我心中的分量,因为,吸引我的不是他的小说,而是他大胆的言论与敢说敢做的行事风格。
再后来,就是看到的关于他女儿的故事。说是他的女儿在北京居住,看到不平事特别喜欢和人打官司,虽然很多事在很多人看来司空见惯,比如物业费上涨,比如买到假货,一般人也就忍气吞声自认倒霉了,但李大师的这个女儿偏要找个地方说个理,这还真是继承了李大师的爱打官司的优良传统,因而虽然只报道中见过一次,但却印象深刻,久久没忘。可能与我的认识有关,我很赞赏这种为公众维权的行动,我认为这其实就是盛世中的英雄行为。这不,过去十几年了,今儿个机缘巧合,就想起来了。
随着两岸的开放,关于李大师的信息就多起来。据说李大师在台湾还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参选过“台湾总统”,我想,那可能是他对台湾政治的认知胆略与策略吧——并非真的参选,只是寻开心或者是一种发泄吧。
李敖有恩必感有仇必报,是人们心中快意恩仇的英雄;李敖学富五车明辨是非是人间不可多得的栋梁。
今天看到关于李敖去世的报道,谨以此文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