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为了让爷爷喜欢我,我总是在他喝醉的时候陪在他身边照顾他;高中时,为了更好胜任班干部的工作,提前起床给十几个同学买早餐;实习时,为了和同事搞好关系,承包了打杂闲活的兼职工作……
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喜欢而去取悦一个又一个人,委屈将就又小心谨慎地活着,虽然这样的状态很累,但总为自己没有被讨厌而觉得幸运。
直到有一天,我上级的话敲醒了我,让我的认知发生了改变。作为公司的新人,年龄又小,我秉承着“宁愿活都我背,也不得罪谁”的原则,揽了行政主管安排的洗杯子拿外卖等等杂活。我以为我的上级会因此看到我是个助人为乐,任劳任怨的女生,会更加认可我。没想到他把我带到办公室,很严肃地批评了我,和我说了两个观点:第一,我招你进来,不是让你帮其他部门打杂的,你得清楚自己的职责是什么。第二,你要去想我为什么招你,如果有时间,应该去提升的是专业技能,而不是做一些无谓的琐事。瞬间泪如雨下,吃力不讨好的憋屈感,充斥着内心,我慢慢意识到,做同一件事,总有人喜欢你,也总有人不喜欢你,而最关键的是,你喜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然而真正让我的行为发生改变的,还是来源于善良和好意被利用和玩弄的那一刻,我更多的不是愤怒,而是对那个不懂拒绝的自己深深的厌恶。我非常非常不喜欢那样的自己,所以我才下定决心去改变。
还记得第一次开口拒绝一个人的时候,嘴巴都在发抖。那位女同事像往常一样,叫我帮忙打印一些文件,我那天确实很忙,加上每次打印这些文件,还得花很多时间调格式。于是我变得急躁起来,说出了那句:“你叫别人打吧,我很忙。”说完,脑袋一片空白,对方也愣了下,回了个“哦”就走了。在这之后,我们碰到也会正常打招呼,但她再也没有叫我打印了。
真的是感触很深呀,当勇敢开口拒绝了第一次,以后的拒绝就像开挂了一样。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和身边人的相处,还是老样子。可能打招呼的人少了那么几个,但真的多了很多很多快乐。现在谁开口请我帮忙,我都会去想我有没有能力帮忙,然后我答应去做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困扰或让我不开心。所以有时把自己作为第一排位,并不是自私,而是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处理太多复杂的关系,这已经够累了,是不是也该照顾下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呢?
我真的很能理解讨好型的人格,我们不拒绝,是因为不敢破坏一份关系,害怕不被喜欢,特别是在一份关系搞砸时,觉得自己没有善后的能力。我们内心在给自己设限,怕做不好,怕关系处理不好,怕这怕那,这种自认为“无能”的心态,恰恰在现实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来者不拒“无所不能”的形象,所以宁愿委屈自己取悦别人,也不愿说出一个“不”。
同时,我们这个群体,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内在缺失。太渴望被喜欢被看见被接纳,因为内在有空缺,所以选择了外求。而外求是一种价值的交换,我们获得了表面的受欢迎,获得了低成本的满足感,但牺牲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和快乐。
想要改变,想要撕掉身上的“好人卡”,就一定要去碰撞,尤其是去碰撞“硬实”的物质,比如你内心强大到无法抵抗的声音:我讨厌这样的自己。当我们意识到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不喜欢这样的交友模式时,就可以抓住机会去触动改变的机制。而拒绝这件事,你只要勇敢做一次,它就会成为你很自然的能力。当我们学会了拒绝无用社交和无心之事,内在的这份认同感缺失,会被更清楚看见,对于我们可以看到的东西,我们总会更容易去填补和改变,从而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最终,你会喜欢上这样的自己,大大方方拒绝,认认真真工作,开开心心生活。
很多身份,是社会给我们的,但有一种身份,我们可以自己撕掉,那就是“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