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不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
我是赞同这一观点的,但审视自己免不得要回忆,但我从来都很害怕回忆,可能我连上一秒自己有过的不堪与迷茫都不愿去忆起,更不愿提及,很多时候只是去经历,而不想用言语描绘出来,不知为何一直不擅长讲自己的故事,可能心底藏了一点自卑吧。以前从来不敢给自己打这样的标签,拥有的太少,害怕那就是真实,可又如何逃开呢?
一月渐进下旬,年度总结与新年计划的浪潮已过。
然而2017年经过了这二十天之后的我,再次看着自己的年度总结,重新审视自己,两点感悟:
第一、突然觉得自己去年发生了很多变化,可能二十岁真的会给人很多改变;也可能在这个时代洪流里我能做到的只是不被冲昏头脑,稳一些,按照自己方向一步一步向前。
第二、以后把事情做得精致些。无论有多少事情要做,取几件应该做的和想要做的,而无论是哪一种都希望自己能做得精致些。或许这是2017给自己唯一的目标。
“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时间管理、任务管理的方法存在笔记很多很多,各类信息、干货应有尽有但却从来没见自己输入过,更别提输出。
2017度过了20天,放下16年,就用这20天来观察自己,我感受到的自己是这样的。
1.
元旦那三天安排了“心理统计”的直播课程,每天大约七个小时,强度很大,但因为是直播,老师牺牲假期很辛苦我就想那就和众多小伙伴一起坚持下来。
第一天,充满热情地听了一天课,晚上笔记总结到一点多;第二天感觉好难,告别数学N年的我突然要接受满篇公式、计算感觉到一丝疲惫,晚上安静地把笔记封存起来假装什么也不知道;第三天明显跟不上了老师的节奏,但也一直听完,却收获不大。
结论是:学习新东西不该如此而应精致。
学习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在学习新东西、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专注与认真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学习之前应该明确的知道自己想在这次学习中得到什么,再去学习,并思考,过后需要总结,这样才能真的学到,而不仅仅是学过。
其实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这个世界最不缺少的就是信息,但是强行给自己灌输并没有什么作用,也容易迷失自己导致焦虑,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一定要学很多,但希望每次都学的精致。
2.
假后回去继续完成对外汉语课程设计,那天刚好到了试讲的时间,5-8分钟的课堂试讲,写了大约1000字的讲稿,找了“假留学生”交代台词,做了一个简单的PPT,而自己一遍也没有练过,那天到了才发现PPT有个严重的错误,周二上午图书馆闭馆,只好回到宿舍重新修改。那天我深深感受到一种做事不精致的悲哀。
结论是:即使是完成任务也要认真。
就像后来我为了考教师资格证去面试,本来这对我来讲是个任务,是我应该去完成的事情,但在这一过程中的收获不是一星半点,最大几个收获一是认识了很多以后想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二是在我看资料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了新东方教师的授课模式,他们要说的每句话都要写在教案里,具体到每个动作,甚至是什么时候笑以及估计学生的反应,当时受到很大触动;三是发现自己在试讲过程中发现英文口语表达中的弱点,争取以后改进。
3.
我大约是在去年5月开始用微信读书,发现其在利用碎片化时间方面有很大作用。也在去年通过这种方式读了很多电子书。但在回家后的几天内,我总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好书,看简介、看目录,每次都是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每次真的到我希望静下来选择一本开始的时候,不再像原来一样从一而终,而是这本看一看,那本也看一看,曾经的“读一不二”在自以为挖掘到了更多的好书之后开始发生变化,导致知道二十天后的今天还是没完整看完一本,纸书也是如此。
结论是:读书不该如此而应精致。
好书确实很多,但始终应该做到“读一不二”,或者是同一个媒介的“读一不二”。
在一本实用类的书读完之后,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用那里面的方法或原则,或在生活中去观察,把理论融进生活;
而对于虚构类,像文学和诗歌这样的书我们可以在读过后写一写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