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这是我怀孕生娃后第一次出远门学习。出发地~潜山市官庄中心小学,目的地~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同行者~刘昌余,时间~三天,培训内容~安徽省经典诵读教学研讨会。
今天上午我和昌余都把课先上了,然后等水贵学校领导老师的车来带我们一起出发。
十一点十分我接到我妈的电话,她说她到车站了,但是晕车很厉害。我就整理好学生的周末作业去接我妈。因为我周末不在家,刚好我公公也要出去参加婚礼,所以两个娃需要我妈来帮忙带。其实一直很过意不去,两个娃一直都是在辛苦两边父母帮忙照顾。于是我跟昌余就在中学旁边上的水贵学校老师的车子。
车子是从桐城上高速的。不得不说山路十八弯,在上高速之前我们后排的三个女生晕得那叫一个惨烈,短短半个小时下来吐了两次。我当时都在想这样晕下去还怎么得了。好在上了高速又神采飞扬了。
其实从家庭的角度我是不适合出来学习的,毕竟孩子太小了,又是两个,需要人带。但是我觉得自己一直属于闭关的状态,可以说从大学出来就进入了小学,而且一直是在山里,眼界越来越窄,真的是一只井底之蛙。特别是经典诵读我从17年就在尝试,那时我刚接手二年级,一次参加名师讲堂,听陈琴老师吟诵《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水调歌头》,在听到《水调歌头》的时候真的就哭了,因为那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水调歌头》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陈琴老师将自己的经历揉碎到了词中,那份哀婉令人涕下,我也是才知道原来古诗词还能这样吟诵,像唱歌一样,原来古诗词还可以令人伤情。
参加完那次活动,我就改变了我古诗授课模式——不拘泥于我一个人讲,而是大家一起读,一起唱,一起打节拍,一起吟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也将《三字经》和《声律启蒙》带进了课堂。短短一个学期,所有的孩子会背一半的《三字经》,《声律启蒙》也背到了《四支》。那时候还没有怀孕所以有的是精力,也可以说如果真想把经典真的带起来就必须老师自己带头读,所以《三字经》的前半部和《声律启蒙》的一东到四支我也能背。没事就自己叨咕几句,读着读着发现那些古文好像有能量一样,让我欢愉。后来怀孕生孩子再上班,之前带的班级换了,前后衔接不上,自己一边上班一边还要带孩子,精力跟不上,读书这个活动就搁浅了。虽然表面上不读书是节省了时间,但是我整个人变得特别灰暗,充满了负能量,每天都是挤时间玩手机看笑话。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也懒得去想该怎么改变自己的状态。直到喜爱经典的汪老师的到来,让我感觉到我应该重新拿起书本的,看书不仅学习知识还能转移我的注意力。确实打开书本让我稍有改变,但让我重新获得正能量的还是将经典引入课堂。疫情期间我们停课不停学,因为不能教授新知识,所以我每天安排学生读论语。但是很多孩子没有书籍,所以诵读的效果也不是很好。直到我们开学以后,经典就真正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我们学校有幸成为潜山市品格教育实验学校,徐富贵书记给我校赠送了一百二十本《经典诵读》。这时我又开始和孩子们一起读经典,我们约定一定不能比我慢,孩子们都很积极,有一半同学每天在学校读了不算,放学在家还打卡读,现在班上《大学》能熟读成诵一半,《论语》能诵读到《为政第二》。值得高兴的是因为我在家也经常读,现在两个娃也能背两段《大学》、几条《论语》了。
其实来参加学习之前我一直还洋洋得意,觉得我做的应该不差了。我之所以克服一切来学习,是因为我知道我做的不够,要开阔眼界,拓宽视野,找准方向。但是来了以后才知道我原来做的真的只是皮毛中的皮毛。
下午我们四点到达全椒县,入住酒店后就简单的整理了一下去吃饭,然后去会厅等待上课。六点老师们就陆陆续续进入会场,然后负责老师就带着我们读《大学》,就在这我也还在想就两段太简单了,我早就会背了。可是在读的时候听见几个小孩子也在读,后来一问才知道人家小孩子六岁已经背了《大学》,《论语》会背一半,《中庸》也都能熟读成诵了。当时我就惊呆了,人家才六岁,而我一个三十岁的才两段就在那沾沾自喜。
其实最开眼的不是这。晚上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王财贵教授的视频连线,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师身穿中山装端坐在地,当时就震撼了,这么成功的人怎么还这么谦恭?他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我们教书就是在寻道,就是在追求释放人性。感觉他二十多年都在坚持经典诵读,“一张嘴,两条腿”在寻道,在树人。这样的坚持怎会不成功呢?
第二个环节是朱永杰老师的分享,从四个问题一一为我们剥开经典诵读进校园的面纱,让我们看到推行经典诵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从如何选书,如何诵读,如何坚持出发,让我们看到了经典诵读的盛况。最后分享了很多成功的诵读事例。他家一岁半的孩子就能熟读成诵《孟子》《中庸》《易经》,会认很多字。真是青蛙一跳出井沿就会被外面的世界吓坏。
我想来这个研讨会的人要么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要么是为了自己的学生。我也是,就是希望自己能够站的高一点,这样我的孩子们就不会手局限。就是希望自己再多集聚点能量回去滋养我的孩子们,能够给他们铺一条坚实宽广的路。
期待明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