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所有的事情,都没有一把统一的标尺来衡量它的是与否,一件事从不同角度去看,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明明掏心掏肺地照顾这个家了,不被感谢,还被当成他们的敌人,感觉就是找了一个有名分的保姆而已。
为什么大部分人产生这种想法呢?
其实本质是我们在这段关系里面的视角不一样。
当我们习惯用自己的视角看待关系,常常执着于“拥有”
当我们的视角转化为关系的时候,我们能更好地摆脱一些焦虑,更加从容地享受关系。
适当在关系中做减法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常常付出更多的人都会被忽略,所以我们要怎么转化视角,把亲密关系搞好呢?
其实在亲密关系之中大部分内耗源于我们自己太执着维系一段感情。
所以在自己的视角里面就会经常向对方表达关心和亲近,还要关注对方对自己有没有不满。
但是这样的付出与收获是不对等的,越是不停地付出,我们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负面情绪就越多。
所以在一段关系中当对方很难给你对等的回应时,自己就会产生退却的心理。
就像雨君老师的一个学员:她觉得在亲密关系之中付出得多,关系就会变好,为此还不惜辞掉自己的工作,在家操劳。
但是这样做久了之后她说:每次我都是全身心地付出,什么都是为家庭着想,但是丈夫却总是打击她,否定她的做法,为此她生出了不好的念头。
由此可见有这个付出得意愿是好的,但是一昧地付出只会造成坏结果。
毕竟婚姻是两个人过日子,而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
尝试着转换一下视角,我们就会看到关系之中互动是双向的。
自己是不被控制的一方或者是控制的一方,我们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想法的。
举一个例子
小美是一个家庭主妇,前两天她丈夫生日,她精心为丈夫准备了晚餐、生日蛋糕,想好好庆祝一下,但是却被丈夫冷淡地说:没必要搞这么复杂。
还有她精心为家庭准备的亲子活动日,但是当天丈夫和儿子都表现得兴致缺缺,她儿子还说:没人逼你这么做,是你自己要做的。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都陷入了内耗之中。
当她来找到雨君老师的时候,雨君老师告诉她:我们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妻子、妈妈。
然后小美回家之后立马就对之前的行为做“减法”。
老公生日表示了不要复杂,那就把心思花在自己身上,活动日父子想去哪就去哪,自己适时查漏补缺就好。
这样小美的心态也好了不少。
关系中的另一方也意识到一些需要自己去考量、承担的责任。
一段关系的形成,都是双方互相作用的结果。
学会引导对方
上面两个人对待事情的方式的视角是相同的,但是后者比前者看得更开一点。
处在自己的视角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发生争执,因为我们设想了太多对方的设想。
比如说“ta应该知道,我是为ta好”
“ta应该支持我的,应该无条件站在我这边的”
当我们带着这种期待,会常忽略对方,看不清重要的事实。
但是在亲密关系之中的互动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单方面做主的。
这时候我们要把关注点落在怎么办才能放下控制对方的欲望。
处于一段关系的视角的时候,再看对方提需求时,更能得到“双赢”。
比如,希望伴侣为自己做某件事,可以在提出需求后耐心等待他达到你的期望,而不是站在制高点指责。
而是学会夸奖,给予积极的关注,然后再指出未满足需求的地方,并耐心地教他具体怎么改进,优先看到对方做得对的地方,给予正面激励;同时,允许ta犯错。
当然,允许对方犯错,并不是让我们对ta的错误视而不见。
而是要明确地提出你的想法来引导,让ta更清晰地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改进。
当然,在关系里,并不只是要引导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期望。
也要在对方需要时,提供相应的实际帮助和情感支持。
当我们在关系里彼此需要,关系也更能长久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