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书营-53-亲密关系中的负面评价

2017.10.19日 星期四 天气晴

10月19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53个学习日。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亲密关系中的负面评价”。

很多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都曾有这样的困惑,比如:

为什么两个人越相爱,越不容易相处?

为什么有时两个人都很委屈,觉得是对方有错,但谁也说服不了谁?

为什么我和男朋友明明不想伤害对方,却在争吵中消磨了彼此的感情?

研究发现,令那些相爱的伴侣分手的原因,并不是什么大的困难,也不是两个人不够相爱,而是生活的琐碎。在亲密关系中,除了甜言蜜语,我们总会有互相批评、抱怨、指责甚至恶语相向的时候,但如何去表达和接受负面评价,则关系到我们能和另一半走多久。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亲密关系中的负面评价。

亲密关系中常见的2种负面评价方式:——抱怨与指责

当我们对另一半表达负面意见的时候,其实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抱怨与指责。虽然两者听起来很像,都是对他人进行负面评价,但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也截然不同。

一些曾对曾对亲密关系结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指责是导致伴侣分手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抱怨则不是;指责是消极的、值得警惕的,但抱怨在一定的条件下,却可能是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

为什么同为负面评价,指责和抱怨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1. 有建设性的抱怨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抱怨的时候,往往不是泛泛的攻击,而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评论。比如,“我们已经很久都没有一起旅行了”;“我不想再听你说,你抽不出时间了”;“你最近疏远我了”;“在面对你爸爸妈妈的时候,你不够有主见”。这些都是就某个问题提出的意见。

而且,抱怨的内容很可能是准确的,即抱怨中提到的问题,很有可能反映的是真实存在的事实。有时,我们会抱怨感到愤怒和反弹,恰恰是因为被对方说中了;对方说得越准确,被抱怨的人的愤怒才越强。

被抱怨的你可能会马上矢口否认,甚至会反击说,“你才是xxx的那个人”。但是在内心深处,你想的是:“我不能承认我有这样的问题。我都无法接受和爱我自己的这些部分,那么你看见后,还怎么爱我呢?” 也可能是“我不能承认我有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不能是需要为关系中的问题承担责任的一方,我不要做过错方。”

但是,正因为如此,抱怨才更有可能是具有建设性的。每个人都有缺点和问题,而两个人越亲密,越了解对方,才越有可能指出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身边其他人没有机会提出的。

与一味的指责不同的是,当一个人在抱怨的时候,其实抱怨本身也包含着请求和需要的情绪。人之所以在关系中抱怨,并不是为了贬低、打压另一个人,而是希望对方可以注意到问题并改进。比如,当一个人抱怨“你疏远我了”、“你总是没有时间”的时候,Ta实际上想说的是:“我希望你能靠我近一点”、“我希望你多抽出时间来陪陪我”。

所以记住:当对方在抱怨你的时候,他们并非想要让你难过,而是希望你变得更好。不过这有需要注意的两点:

a. 你需要明确对方不是一个习惯性抱怨者。这一点其实很容易看出,健康的抱怨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一旦这个问题得到改善,抱怨就会停止。但那些习惯性抱怨者,会在问题解决后也并不显得开心,而是立刻找到新的问题继续抱怨起来。这种情况下的抱怨就不再是对亲密关系有益的了,甚至会对你造成伤害。

b. 如果你是抱怨的一方,你觉得自己本身不是一个习惯性抱怨者,但你注意到自己在关系中,就同一个问题反复进行着抱怨,抱怨的时间和频率都很多,那你需要注意,对方可能并不那么看重你和这段关系,并不愿意更好地照顾你的感受,为你做出调整。

2. 值得警惕的指责

尽管都是负面评价,但与抱怨不同的是,指责是一种评判。当你指责你的伴侣时,是在对Ta这个人或者Ta的某些特质下负面的结论,并利用这个结论对Ta进行攻击。

当你说“我们已经很久都没有一起旅行了,我不想再听你说没钱”的时候,这是一种抱怨;但如果你说,“你从来都不愿意花钱在我们一起旅行上,你永远都把钱花在没用的事情上,我们不能出去玩都是你的错”,那么就成为了一种指责。你批评的对象,已经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变成了对方这个人本身。

与抱怨不同的是,指责是毁灭性的、非进步取向的。它并非准确地指出问题,而是一种泛泛的攻击。指责包含着轻视的情绪,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施以指责时,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指责的一方会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认为自己做得更好或者付出更多,而另一方则有更多的缺点和问题。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当他们认为自己处于弱势地位的时候,已经把自己放在了道德高地上,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在控诉他人。

指责和轻视,是导致关系破裂的四大杀手(指责、轻视、防御、阻抗)中,杀伤力最大的两项。在一段有建设性的关系里,双方本应让对方觉得这段关系是安全的、令人放松的,在出现压力或危机的时候,另一半会关心、支持、保护自己。但当指责和轻视出现,双方就会进入敌对的、不平等的状态,从而与关系的本质背道而驰。

因此,无论是你在对另一半,还是你自己遭受负面评价的时候,你可以先思考一下,负面评价的性质是什么,它们是抱怨还是指责。

亲密关系中的9种隐形攻击

如前面所说,发起指责的一方,通常会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当然,往往事实也是如此)。但他们却忽略了,虽然自己受到了伤害,但是由于没有恰当地处理,他们也将伤害抛回给了自己的另一半。

在亲密关系中,存在着显性的攻击和隐性的攻击。其中,那些明显的过错行为,包括打破共识、不兑现承诺、出轨、故意欺骗、辱骂和暴力等等,都属于显性的攻击,当亲密关系中的一方做出这些行为时,不仅是他们的另一半,大多数旁观者也会认为,他们是值得批评的对象。

的确,这些行为会伤害到另一半。但是,如果另一方选择用一味指责的方式应对,这意味着他们也开始了攻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隐性的攻击,它们对关系的危害并不比显性的攻击行为要少。在亲密关系中有9种与负面评价相关的隐性攻击行为,它们经常被忽视,但值得我们警惕:

1. 不合理的挑剔:你坚信对方的某些观点、行为或者喜好是被误导的、不成熟的或者越界的,而自己的则更胜一筹;并抓住这些对方的“缺点”不放。

2. 防御:在沟通中,你关闭了接收信息的窗口,不去听对方在说什么,拒绝承认对方的一些抱怨或请求是合理的,拒绝认为自己也应该做出调整和改变。

3. 草率地得出负面结论:就某个问题直接得出针对对方的负面结论,比如,认为过错是由于对方的自私、不成熟造成的。

4. 忽视:过滤掉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解释。

5. 贬低:对另一半使用贬低式的称呼,或者在态度、表情、语气上表达贬低。

6. 不愿让步:不愿退回到与对方平等的状态上,不愿给予对方平等沟通的权利。

7. 表现傲慢:当对方犯错的时候小题大做、抓住不放,表现得好像对方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而不去考虑有可能的犯错原因,表现得好像自己从来不会做过这样的错事。

8. 逃避:在沟通时沉默、走开,不愿意就问题进行讨论。

9. 为自己免责:不认为自己也有责任为自己声张、有所作为,而是把全部责任推到对方的缺点上。

长期的指责就会形成一种隐性的情绪虐待,当一个人反复强调“你犯了错,你对不起我”的时候,其实已经形成一种道德绑架,它会使对方产生压抑感、负罪感、自我怀疑感 。

不仅如此,当一个人开始反复指责后,关系很有可能会进入互相指责的恶性循环中:A犯了明显的错误(显性攻击),B开始对此进行指责(隐性攻击),A因为无法接受对自己的攻击而开始防御,B会更加愤怒,并且反复指责(翻旧帐),这时,A为了反击,可能会反过来指责B。最终,两个人都相信对方是更应该被责备的一方,却拒绝承认自己在沟通方式上存在问题。

就像我们常说的,如果一段关系长期陷入痛苦和紧张中,那么一定不只是其中一方的责任。因此,当我们觉得自己是被伤害的一方时,也值得去思考:我是否真的完全没有过错?

如何看待和对待负面评价?

无论抱怨还是指责,如果没有恰当地表达、接受负面评价,都可能导致争吵。与其让争吵消磨你们的感情,不如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来面对负面评价。

在思考怎么应对之前,你首先要放弃“是对方错的更多”的执念。永远不要抱有这种设定:对方更应该为关系中的问题负责,自己比对方更有理由抱怨,自己的付出要更多,自己的行为更理性,自己在人格上更成熟。

1. 如何对待抱怨

如果你是那个抱怨的人:在抱怨的时候你要时刻提醒自己,对事不对人,在沟通时注意方式,永远不要将抱怨转化为指责。

而如果你是接受抱怨的一方:在对方抱怨的时候不要着急否认,把“我没有……”这样的话先吞回肚子里。你需要提醒自己,如果你面对抱怨的第一感觉是越愤怒、越想否认,那么抱怨反而越有可能是准确的,你越需要针对对方抱怨的内容来检查自己。

在关系中,也不要因为被对方看见了自己的缺点而感到羞耻。进入亲密关系,你就必须要承受“被看见”的风险,而且,你实际上无法控制对方看到你的哪一面。这些与你关系亲密的人是你的“镜子”,而且不单单是在商场试衣间里、让你看起来更美好的镜子,而是那些会如实反应出真实的你、虽然你可能不想承认的镜子。无论如何,不要放弃“被看见”的机会。它们是令你成为更好的人的契机。

2. 如何对待指责

如果你是那个指责的人:不管对方犯了多大的错,永远不要觉得对方既然犯了错,就是应该被责备的;相反,在对方犯错时,你能否用有效的方式进行应对,是你们关系成长的关键。

尝试用抱怨(对事不对人)代替指责,再用冷静的分析代替抱怨。而且,我们需要特别警惕“翻旧帐”的行为。解决当下的问题,然后让它过去,不要在下次争吵的时候把它当做论据提出。

如果你是被指责或抱怨的一方:试着转换对指责的看法,将你所爱的人的指责看作是Ta的抱怨,告诉自己,对方抱怨只是因为Ta太爱你了,希望能从你身上获得更多;如果Ta真的不在乎你,Ta就不会指责你,而只会离开。然后在情绪平静下来以后,和对方沟通:我不喜欢你这样看待我。

就像我们之前在文章中介绍的那样,那些“成功型”的伴侣在对待另一半时,总在每个细节上都带有善意。他们习惯去搜索伴侣身上那些值得欣赏、感谢的部分,他们会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善表达愤怒的方式,对伴侣的意图做更宽容的猜测和解读;而那些“灾难型”伴侣,则会注意和寻找伴侣身上的错误,他们习惯批评和指责,而不是表达尊重和欣赏。

所有人都需要知道的是:在亲密关系中,没有赢家或者输家。如果你不节制自己的行为,毫不在乎自己的方法,最终,你可能赢得了某一场争吵,但是你却会输掉整场亲密关系的战争。

今日电影推荐:《本杰明·巴顿奇事》又名《返老还童》一部关于时间与爱的电影,布拉德·皮特主演,大卫·芬奇执导,豆瓣评分8.7 荣获第81届奥斯卡最佳男主最佳女配提名以及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化妆最佳艺术指导三项大奖。






10月19日读书心得

欧亨利:《绿门》《女巫的面包》《人生的波澜》

《绿门》

故事情节:一个小伙子在大街上走,有个在派传单的黑人塞给他一张传单,上书“绿色门”,他不解绿色门是个什么东西,环顾四周,地上散落着人们丢掉的传单,上面写的却是牙医广告。不但如此,他还觉得那个黑人传单男一直给他丢媚眼。于是他转身又从黑人边上经过,黑人给了他另一张传单,“绿色门”,而他身边的人拿到的都是牙医广告。就这么三番两次,只有他拿到的是绿色门,而其他人都是牙医广告。于是他开始怀疑是不是黑人要暗示他什么,于是他按照牙医广告的指示走到一栋大楼的二楼,看见一张绿色门,推门进去………………见到一个姑娘,然后发生了一段英雄救美的故事。等他出门发现,原来这栋楼二楼的房门都是绿色的,而他回头去找那个暗示过他的黑人时,黑人告诉他他不过是把两种宣传单夹在一起发,牙医广告和近期要上演的《绿色门》戏剧。

绿门所体现的欧·亨利乐于助人的公民道德意识

小说《绿门》的主人公鲁道夫是一家钢琴店的推销员,但他却是一个热衷于冒险的年轻人。一天晚上,鲁道夫在散步时,一个正在散发牙医广告的黑人塞给他一张名片,名片的一面是白色,另一面则用墨水写了“绿门”两字,而鲁道夫却发现其他路人从黑人那里得到的都是纯粹的牙医广告。出于好奇心,鲁道夫转身再次从黑人身边经过,他第二次得到的名片与第一张名片的内容一模一样。由于两次收到写有“绿门”的名片,鲁道夫决定开始他的探险之旅。他走进黑人身后的那栋5层楼房,在顶楼借助门厅昏暗的灯光他看到一扇绿色的门,便好奇地敲开门。开门的是一个不到20岁的姑娘,她面色苍白,手一松开门把手后就虚弱地晕倒在地。鲁道夫立即对姑娘进行了救助,姑娘苏醒后便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鲁道夫。原来姑娘是一家商店的售货员,薪水本来就微薄,后来又因为生病迟到而被彻底解雇,已经3天没有进食了,鲁道夫立刻跑到街上买了许多食物给女孩充饥。为了弄清自己为何会两次拿到写有“绿门”字样的名片,鲁道夫找到在那里散发名片的黑人问个究竟。原来“绿门”是附近剧院正在上演的一部新剧目,鲁道夫碰巧两次都拿到了剧院的广告,但这次由误会引起的探险之旅却把鲁道夫推入了真正的浪漫与冒险者的行列。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标题往往是作品的点睛之笔。小说《绿门》这一标题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寓意深刻。绿色象征生命、希望、健康与和谐。除了别开生面的标题外,欧·亨利还运用了“铺垫式”开篇。在叙述故事之前,作者用几段话作为开篇,为故事的发展作好必须的铺垫,使得后面的故事情节发展合情合理。在开篇段落中,欧·亨利写了这样几句话:“真正的冒险家从来就不多。出版物中所收录的那些所谓的冒险家,其实大都是生意人,他们一直有所图谋……真正的冒险家,没有既定目标,不事先谋划,只是去碰撞和迎接未知的命运。”欧·亨利就是这样巧妙地把寓意深刻的标题和“铺垫式”开篇巧妙地结合起来,讲述了一个敢于担当的冒险家为一个生命垂危的女孩开启希望之门的感人故事。欧·亨利在故事开端就称男主人公鲁道夫是一个真正的冒险家,这就意味着他后来对那位下岗女店员的救助并非有所图谋,只是一种纯粹的助人为乐之举。鲁道夫怀着探险的心理敲开了他本以为会具有神秘色彩的一扇绿门,结果看到的却是一个因3天没吃东西而饿晕了的失业女孩,尽管他与这个女孩素昧平生,但他立即对女孩施救,还买了许多食物给女孩充饥。得知女孩已被老板解雇,而且身边又没有亲属朋友,善良的鲁道夫许诺第二天还会来看望她。鲁道夫本以为自己先前收到的写有“绿门”字样的卡片是女孩为了求救而请黑人散发的,所以当女孩问他为何会来敲门时,为了维护女孩的尊严,善解人意的鲁道夫谎称自己是来找人而错敲了门。当得知“绿门”字样的卡片是一家剧院请黑人代发的新剧宣传广告时,富有挑战精神的鲁道夫却认为是命运之手为他指路,让他找到了一个需要帮助的无助之人。通过小说《绿门》,欧·亨利赞扬了普通小人物身上那种救助他人但不求回报的可贵精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陌生人的遭遇往往采取一种冷漠的态度,欧·亨利正是通过他的文学作品唤醒人们的道德意识,呼吁建立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

欧·亨利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历史变革时期。随着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发展,美国的现代工业也在飞速发展,其工业产值在世界位居第一,而正是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了追逐金钱名利,许多人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生活在那样一个人与人之间关系需要用金钱来维系的时代,欧·亨利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给那个冷酷虚伪的社会带来丝丝暖意,小说《绿门》中的主人公就是充满着人性光辉的一个小人物。尽管两部小说的故事情节不同,但是它们却具有相似的故事主题:颂扬真善美,批判假丑恶。一方面,欧·亨利对鲁道夫所具有的高尚品德进行了讴歌和赞美;另一方面,批判与讽刺了《绿门》中的商店店主所表现出的唯利是图和冷酷无情。

作为来自社会底层的一员,欧·亨利怀着对各行各业劳苦大众的同情,怀着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在自己的作品中挖掘普通小人物的高尚品德,旨在赞扬那个人情冷淡的年代中难能可贵的人性美,从而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和对道德的反思,最终使作品的社会意义得到升华。欧·亨利作品中的众多小人物,虽然生活在一个受金钱主宰的世界里,但他们仍然能够保留一片真情,这种真情包含了纯真的爱情、真挚的友情和对陌生人的关爱之情。在《绿门》中,鲁道夫与晕倒的女孩素昧平生,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对女孩进行了救助。通过《绿门》这篇小说,欧·亨利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公民道德意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才能让世界温暖和谐。

欧·亨利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名普通公民。他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一些普通公民身上所体现出的高尚道德品质,借助文学作品积极弘扬社会正气,呼吁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谱写人性真善美的颂歌。虽然欧·亨利生活的社会体制和年代与现在不同,但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因此,欧·亨利在《绿门》这篇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公民道德意识对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有所启示。小说主人公梅达和鲁道夫身上的善良仁慈、自我牺牲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是值得每一个公民学习借鉴的。可以说,欧·亨利不仅是全世界的优秀作家,还是道德文明的传播者。

《女巫的面包》

《女巫的面包》讲述的是一个四十岁的大龄“剩女”———面包店的老板娘,玛莎·米昌姆(Martha Meacham)的爱情悲剧。玛莎爱上了一个看似温文尔雅、穿着整洁的破旧衣服、每周到她的面包店买两三次陈面包的“穷困的艺术家”。玛莎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她认为这个“艺术家”必定是穷困潦倒,住在阁楼里,每天只能啃着陈面包画画。于是,她煞费苦心地在“艺术家”的陈面包里慷慨地塞进了很多美味、可口的黄油,期待“艺术家”在惊喜中品尝出她的爱意和关心。不料,玛莎的多情却遭到“艺术家”一顿暴风骤雨般的臭骂。原来,这个所谓的艺术家是个建筑设计师。他苦苦干了三个月,全力以赴地绘制新市政厅的图纸,准备拿去参赛。他之所以买陈面包,是为了擦去草图上铅笔印。玛莎多情的一举,使其图纸变成了废纸。

(一)开门见山的开篇风格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无论是开篇还是结尾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欧氏特色。欧·亨利崇尚自然、直接和简洁的写作方法。他曾劝他的朋友阿尔·杰宁斯,写作时应尽可能地注意“简单、明白和不加修饰”,“单刀直入地开始,不要扯什么道理。”在《女巫的面包》这篇小说中,欧·亨利正是采用了单刀直入式的开篇方式,在文章一开头就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场景以及主人公的基本情况。譬如,在《女巫的面包》这篇文章中,欧·亨利就是使用直截了当、朴实自然的开篇风格的:玛莎·米昌姆小姐是街角上的那家小面包坊的老板娘(是那种需要你上三级台阶,而且在你推门的同时门铃就会响起的小店)。

(二)入木三分的细节描写

欧·亨利非常注重细节的描写。在他的小说中,细节描写真实准确,往往给读者身临其境的体验。欧·亨利对细节的描写真实、自然,与他本人的经历密不可分。了解欧·亨利经历的读者很容易从他的作品中发现欧·亨利本人的影子。欧·亨利曾做过制图员。在《女巫的面包》中,欧·亨利提到建筑设计师到面包店买陈面包擦草图上的铅笔印,就与他做过制图员的经历有关。他对设计师的制图过程非常了解。在《女巫的面包》中,欧·亨利写到:“一般都是先用铅笔画草稿,待完成后再擦去铅笔的痕迹,而用陈面包擦这种痕迹比用橡皮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细致传神的心理描写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非常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致传神的心理描写使得他塑造出了许多让读者印象深刻、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艺术形象。在《女巫的面包》中,欧·亨利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折射人物的心理,因而把人物的心理描写非常传神。

在《女巫的面包》的面包中,欧·亨利通过玛莎的语言和动作把一个单相思既想大胆地表达爱意,同时又担心自己过于主动,需要保持矜持而欲言又止的矛盾心理描写得非常到位。

“‘我很喜欢艺术和’(不,不该这么早就说“艺术家”)‘绘画。’她改了一下口。”

又如:“玛莎站柜台时穿起了她那件蓝绸子背心,她还在后院里熬起了那种神秘的榅桲籽与硼砂的混合物,很多人都用这种混合物的汁美容。”在这段文字中,欧·亨利寥寥几笔就把玛莎“女为悦己者容”的心理跃然纸上。而当玛莎的美梦惊醒后,欧·亨利通过前后对照的手法,通过玛莎的三个动作,就把玛莎的那种尴尬、好心办坏事和恨不得打自己嘴巴的心理刻画得丝丝入扣。“玛莎小姐走回后面的房子里,脱下了那件蓝点子绸背心,又穿上了原来的那件棕色的旧哔叽衣服。然后,她把榅桲籽与硼砂煎汁儿倒进了窗外的垃圾箱里。

(四)速写式的人物刻画

欧·亨利在《女巫的面包》这篇小说中,欧亨利采用了人物速写的艺术手法来勾勒主要人物的特点。

在《女巫的面包》中,作者三言两语地仅用两个句子就给大家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大龄“剩女”的形象。“玛莎小姐年方四十,银行里有两千块钱存款,两颗假牙,一颗富于同情的心;与那些结了婚的女人比较起来,玛莎小姐的条件可谓颇为优越了。”简简单单的类似征婚广告的两句话,就把女主人公的年龄、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健康状况以及柔软的心灵,刻画得淋漓尽致。给读者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读者不禁会问,玛莎的条件这么好,怎么会成了“剩女”呢?是因为她心高气傲还是一直没有遇到对的人?

(五)欧·亨利式的结局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从文章开头,就精心铺垫、巧妙设计“陷阱”。当读者沿着他的思路,以为自己已预知到故事的结局时,故事的结尾却突然峰回路转,与读者的推测大相径庭,给人一种独具匠心而又让人措手不及的意外惊喜。

在《女巫的面包》中,欧·亨利主要使用了逆势型的结尾方式。从文章一开头,作者就先造足了势,“把读者的思路沿着表象引过去,最后峰回路转,让读者看到的却是与表象完全不同的结局,从而在惊异中更加清楚地明白事情的真相和问题的实质。”譬如,文中提到,玛莎对那个到她店里买陈面包的“艺术家”很感兴趣,而那个“艺术家”似乎也很乐意与玛莎聊天。因此,在玛莎往“艺术家”的陈面包里塞进黄油后,读者们和玛莎一样,期待着“美味的黄油”能促成玛莎和“艺术家”的美好恋情。同时希望这个善良而又富有同情心的“老姑娘”能早日结束单身生活。然而,事与愿违。故事的结局却与玛莎和读者的愿望恰恰相反。玛莎的好心无意中毁了那个建筑设计师辛辛苦苦设计了三个月的参赛作品。而玛莎的爱情美梦也随着“艺术家”的一顿臭骂而烟消云散。

《女巫的面包》中一方面作者在对“老姑娘”主观的、“单相思”的行为予以讽刺的同时,给读者带来了几分对“老姑娘”的感伤之同情;同时又为建筑设计师辛苦设计的作品的损失而为之惋惜。这种“同情”和“惋惜”是悲剧性的。

(六)欧亨利的讽刺艺术

《女巫的面包》是欧·亨利非常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一个面包店老板玛莎小姐一厢情愿的爱情故事。在故事中,四十岁的玛莎小姐对一个经常光顾面包店的“艺术家”(实际上是一个建筑图纸设计师)产生了爱慕之情。这个“艺术家”衣衫破旧,但外表整洁,他每周都会到店里来买两块陈面包。为了表示她对那个“艺术家”的好意,有一次玛莎小姐在给他的陈面包里偷偷加了许多黄油,不料“艺术家”的陈面包是当做橡皮擦图纸用的,结果玛莎小姐的好心办了坏事,反而毁掉了设计师(即“艺术家”)辛辛苦苦画出的图纸。她心目中的“艺术家”不但没有感激她,反而对她异常愤怒。

1)欧·亨利小说中惯用的讽刺手法——情节设置。在欧·亨利的很多作品中,故事情节都是比较简单易懂的,但是,在逻辑设计方面却往往出人意料,尤其是“欧·亨利式结尾”,在文学史上堪称经典。《女巫的面包》之故事结局依然是典型的“twist ending”,归结为一个词即“出人意料”。在《女巫的面包》一文中,“艺术家”看起来潦倒,却外表整洁,颇具艺术家的气质;他手上残留的颜料似乎在告诉读者,他确确实实就是个画家。可是文章结尾处,读者才惊讶地发现,他不是画家,而是一个建筑图纸设计师。当玛莎小姐有心用一幅画试探“艺术家”的身份时,他竟然也做出回应了:他举止儒雅,言语礼貌。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他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但是通过玛莎小姐的观察,那副眼镜背后传出的是温柔而和善的目光——“How gentle and kindly his eyes shone behind his spectacles!”。读者不禁会想,是不是“艺术家”对玛莎小姐也有一些好感呢?但是文章结尾处,读者不仅感叹,原来先前的铺垫只是玛莎小姐的自作多情!而“面包”在《女巫的面包》一文中,也是让无数读者倍感意外:面包竟然不是用来吃的,作者在小说结尾处才点出答案,它是图纸设计师用来擦除图纸上残余的铅笔印记的!谁能想象得到面包竟是做这种用途的呢?正是这种种的出人意料,在《女巫的面包》一文中实现了极大的讽刺效果。

不仅如此,作者总能将讽刺小心翼翼地安排于细微之处。在《女巫的面包》一文中,“艺术家”的眼镜、玛莎小姐的“蓝点点绸背心”,都先后三次一闪而过,像是不起眼的细节,却蕴含着极大的讽刺。玛莎小姐眼中的“艺术家”文质彬彬,正是她心仪的类型。他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更加斯文。可这眼镜也像个魔咒一样,迷惑了玛莎小姐的双眼。当她用一幅画去试探“艺术家”时,那眼镜背后的目光是那么的“温柔”,这再次误导了玛莎小姐。可是当作者再次写道“艺术家”的眼镜时,那背后却是他极度愤怒的目光——“his blue eyes blazing behind his spectacles.”。而玛莎小姐为了吸引“艺术家”的注意,她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蓝点点绸背心“blue-dotted silk waist”。可事与愿违,当“艺术家”对她怒目而视时,“Miss Martha leaned weakly against the shelves and laid one hand on her blue-dotted silk waist.”。不难看出,这件最华丽的衣服反而凸显了玛莎小姐自作多情的尴尬。最后,她只能悻悻地换下这件蓝点点绸缎背心:“She took off the blue-dotted silk waist and put on the old brown serge she used to wear.”。

2)《女巫的面包》中欧·亨利的“另类”讽刺——叙述视角中的讽刺

“文学中关于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一般有以下三种分类:叙述者即作者或作者的代言人;叙述者处于上帝的位置,即处于全知视角;叙述者处于作品人物的位置,因而叙述就由作品中的人物来完成。”在《女巫的面包》一文中,作者并没有单一地采用以上任何一种叙述视角。他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却就像是玛莎小姐本人。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完全是一个叙述者,他简洁地描述了玛莎小姐的外貌及实际情况,可是在文中,作者时而又会化身为玛莎小姐。此时,作者就像是玛莎小姐“肚里的蛔虫”,对她的所思所想一清二楚,宛若其人。正是通过这种转移叙述视角的写作手法,作者在时刻引导着他的读者和他一起幻想,和玛莎小姐一起紧张、一起激动、一起期待、又一起失落。也正是通过这种技巧,作者让故事的结局看起来更加出人意料。

3)题目中的讽刺

《女巫的面包》描写的是玛莎小姐一厢情愿的爱情故事,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正文当中并没有出现“女巫”这一角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它放在题目中呢?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回顾一下著名童话故事里的女巫形象,我们可以发现,美食诱惑是女巫使坏的惯用伎俩,如白雪公主里的女巫使用的毒苹果等,而这篇小说里的玛莎小姐好心办了坏事,完全毁掉了设计师的图纸,正像女巫使坏一样。因此我们可以推想,作者用《女巫的面包》来做题目,其实是在讽刺玛莎小姐自作多情,结果让“无辜的”设计师功亏一篑。而作者又分明在字里行间埋下了对玛莎小姐的怜惜之情,明明是有人像女巫一样给她施了魔咒,让她一步步走向自我欺骗,才造成了最后她一厢情愿的结局。谁让那个人斯文得像艺术家一样,潦倒却衣着整洁;谁让他手上还残留着颜料的痕迹,分明是画家埋头作画所留下的印记;谁让他偏偏注意到了那幅特意为吸引艺术家而挂出来的油画;谁让他言语间温文尔雅,似乎是在柔情流露……难道这不是女巫在故施法术吗?说不定“艺术家”自己就是那个女巫:他给人艺术家的印象,却摇身一变成了图纸设计师;他看起来穷困潦倒只能买陈面包充饥,不料这陈面包却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擦图纸的!这难道不正是女巫的难以捉摸,举止怪异吗?

或许就是出于以上原因,作者欧·亨利在题目中使用了“女巫”的复数“witches”,来突出其讽刺效果。其想法之新颖,构思之巧妙,不能不令人折服和敬佩。女巫的面包终究没有给玛莎小姐带来爱情,然而欧·亨利“另类”的题目讽刺却再次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在《女巫的面包》中,作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上述讽刺手法,才使读者产生了审美的震荡,显示了非比寻常的艺术效果。

《女巫的面包》一文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作者并不简单的写作手法和独具匠心。他把讽刺隐埋于情节之中,凸显于细微之处,每一遍细细的品读之后,总能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这也成了欧·亨利作品最为鲜明的特征和永不消逝的魅力。

《生活的陀螺》

喜剧的解读:破镜重圆,学会珍惜

或许这是人类感情生活的一种常态,当今人在感慨情感不够牢靠,用“七年之痒”或其他词汇来描述感情变淡之后的状态时,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之一,19世纪的欧亨利就已经用他温和的笔调描绘了一对夫妻离而复合的故事,虽不乏心酸,但还是为这对贫贱夫妻俩之间的默契与关心而感到温暖。

生活就像陀螺一样,有时会在高速旋转中忘却了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反而专注于日常琐屑与小摩擦上,就像欧亨利笔下的兰西夫妻俩(Ransie and Aricla)之间的相互抱怨与控诉。但当我们聆听两人在领取离婚证书之后的叮嘱与依依不舍时,不禁会感慨,生活就是这样,只有折腾过了方知珍贵,只有摩擦过了才会珍惜,只有在即将失去彼此时,才明白彼此早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无法从生命中抽离。因此,请让我们听取欧亨利这位充满温情的小说家的忠告,不要像阿里娜那样在即将失去兰西时才后悔莫及,也不要再“怜花满眼泪”,对着后来者感慨“不如怜取眼前人”。请珍惜生命中的美好与悸动吧,请用双手与生命守护住你生命中的something important吧。

欧亨利的小说一直以巧妙的结局而备受人关注,这篇小说同样如此,谁会想到一开始满腹牢骚的夫妻俩最终会相互原谅,一起回家,谁会想到丈夫兰西打猎得来的全部家产会成为夫妻俩离婚的手续费,中途又经兰西抢劫,成为给妻子的赡养费,最终竟然成为夫妻俩复婚的手续费又再次回到治安法官威德普的手中。是的,这个小故事充满了温情与庆幸,这对离婚半途上的夫妻幸好来得及发现彼此的好,从而珍惜彼此,走向幸福。

补充启发:

悲剧的解读:怨憎相会,周而复始

中性的解读:太阳照常升起,生活的真实常态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52天,今日小理论是:亲密关系中的负面评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588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56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146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87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10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22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96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45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39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02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01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8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5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81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8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