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静待花开
徒弟小王这两天总是无精打采的:
之前是:“师傅,您看我能做点啥?”
现在是:“欧,我现在有点事,一会再做行吗?”
作为师傅,我想有必要跟他聊聊了。
“小王,最近生活工作上,有什么事吗?”
“师傅,我没啥事。”
“和我就别隐瞒了,你的状态可不像没事的样子。”
“要说起来,可能是前几天的新员工总结会上。明明我先说的改进建议,后面小张和我差不多。可大家都对他特别肯定,我的讲完就完了……”
“原来是这个啊。所以你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工作没意思了,是吗?”
“嗯,有点。”
别说是新来的小孩了,就连工作几年的老司机,也有会遇上自己发言被忽略,别人再说却全体通过的情况。你说憋不憋气?要是你,会怎么做?
选择一:下次我就不说话了,谁爱说谁说。
选择二:问问身边的同事,为什么我说的没人听?
选择三: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发现“深度影响”别人的秘密。
没错,今天我们一起读的这本书,就叫《深度影响》。作者是“新加坡十大影响力职业演讲家”凯伦·梁。她曾经是一个害羞、不敢讲话的小女孩,但在发现影响力的重要性之后,努力改变自己,成为了今天影响千万人的著名培训师。因此,说自己性格内向,天生不适合演讲的小伙伴们,大可不必将自己局限在“我不行”的圈子里。与其放弃,不如就从现在开始,成为一个能主动影响他人的人。
影响还是控制?
说到“影响力”,可能有人会想到打鸡血的成功学,或者是负面新闻不断的传销。台上的讲者激动无比,台下的听众个个被点燃,对其理论信奉不疑,甚至做出失去理智的行为决策。鼓动者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那么,当我们要运用“影响力”去说服别人的时候,会不会想:我可不要成为那样的人。加上本来也不是很擅长,于是就此作罢。片面地认为影响就是控制,是不善意甚至不道德的。从而在心理和行动上设置种种阻碍,让自己心甘情愿成为“被影响者”。
但是,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影响不等于控制,它们的界限在于——意图。
好的意图带来的是影响;而坏意图则是有意地控制。
如何区分“好和坏”呢?
同样是推销一款产品,A产品质量过硬、品质上乘;而B产品粗制滥造,虚假宣传。在做产品发布的时候,A的推广目的是更好地改善用户体验,为客户带来便捷。而B则单纯是为了赚取利润,获取差价。
谁的意图好,谁的意图坏,一目了然了。
因此,当我们想去说服别人,又掌握不好“影响”和“控制”的边界时,不妨自问一个问题:
我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如果是双赢的,你和被说服者能同时改善处境,那就大胆行动吧。
而如果答案是“我能如何”,结果与对方毫无关系,甚至有负面作用,则需要再考虑考虑咯。
4种类型的影响模式
作者在书中将人们的影响力分为了四种模式:
四个象限的分割,来源于影响力的两个因素:喜爱和尊敬。
一般来说,这两个因素是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说:受人尊敬的人,很难得到大家的喜爱。而亲切和蔼的人,往往会缺少一些权威的力量。
但是很多影响力爆棚的大咖,都是两者兼得,属于图中的“信服型”区域。作者为我们列举了很多形容这种人的特定词语:
此时,你会想到谁?不管现在大脑中浮现的是哪位大神,我们不妨就把今天目标设定为:成为既权威又亲和的“信服型”人才。
具体要怎样做呢?
书中给出了一个叫做FREE的四步法,分别是:
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
融洽的关系(Rapport)
情感连接(Emotional Connection)
发挥影响力(Exertion of Influence)
看过之后,也许你会觉得这些是老生常谈,也没有太新鲜。
但是,我想请你回到实际生活中,逐一检验下,自己是否真的按照4个步骤去做了呢?
就说小王,我那在全体会上被打击的徒弟。他在会上是怎么说的呢?
“各位领导、同事,我经过这3个月的实习,学到了……,体会到了……。同时在工作中,我觉得可以通过固化审批流程,规范反馈模板的方式,将项目沟通的流程进一步优化,从而减少人工操作,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请各位领导、同事雅正。谢谢大家!”
而且全程盯着自己手里的稿子,没有一次和听众进行眼神交流,肢体互动。感觉就像一个小学生在朗读课文,结束后就灰溜溜地坐下了。
而小张是怎么说的呢?
首先,他和台下的听众进行了眼神交流,一个自然的微笑将气氛带入到一个轻松的状态。然后他稍微挺直了下身姿,开始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汇报自己的实习总结。(第一印象)
“各位领导、同事好。今天,我终于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汇报自己进入公司实习的这段日子的收获和体会,还请各位前辈多多指正。还记得3个月前,我们4个人刚刚踏进公司的大门,一张白纸,一脸懵懂。是各位领导将我们交给了师傅。然后在本就繁忙的工作中,师傅们每天都抽出时间指导我们学习专业知识,参与项目建设。坚持早辅导,晚总结。在此,我要对各位师傅们说一句:‘感谢您!您们辛苦了!’”(融洽的关系)
“但是,随着对项目流程的逐渐熟悉,我发现让师傅们最忙碌的,要属与上下游部门解释审批流程,以及撰写反馈意见这两部分工作了。我仔细观察过,有的时候,同样的解释,师傅一天要说将近十遍,分别面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人员。我们是一个管理部门,然而却将大部分时间精力放在重复性的劳动上。真心有些浪费!”(情感连接)
“正好,借着今天总结的机会,我想把自己的下一步计划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计划将后期重点放在固化审批流程,规范反馈模板工作上,从而将大家的主要精力释放出来,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让我们的部门能实现真正的管理职能,走出重复性劳动的泥潭。请各位领导、同事监督我。谢谢大家!”(发挥影响力)
全程有肢体动作,有眼神交流。让台下的听众怎么能不受其影响,对他的建议点头称赞呢?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我们在现实中,又是用哪种方法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呢?
很多时候,观点的自身价值需要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去展现。而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只要内容有价值,别人就一定会接受。做汇报总结的小王和小张,就是鲜明的例子。
一旦你做到了,就能移动整座“被透明”的大山。
今日互动
看到信服型人的文字云后,你想到了谁?
你为什么会觉得他是兼顾“权威和亲和”的信服型?
不妨留言给我~发现差距,才能有所行动,加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