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格非江南三部曲之一的《人面桃花》,第一次知道格非,还是在谢宗玉的豆瓣上,可见我对文学了解的还是太少了。
这本小说是从少女陆秀米的视角展开的,陆秀米的父亲陆侃曾是清朝的一位地方官员,罢官回籍后一直过着隐居生活。某一天,陆侃莫名其妙失踪了,留下了殷实的家产。Blabla我就不剧透了。
格非用了20多万字,将这个故事叙述得神秘莫测。然而剥开如迷宫般的文字外衣,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隐藏在故事里的主旨:格非试图清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一代中国人内心那种乌托邦情结,以及付诸实践之后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和困境。
这是一部人们追寻乌托邦的小说,更是一部中国人探索自我价值和个人如何获得幸福和慰藉的寓言。
“人面桃花”出自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书生崔护,去长安应试,未中。一天,他到城南郊外散心,见到一户花木丛萃而门户紧闭的人家,便上前叩门讨茶解渴。一位少女转身取来茶水,便倚在门前桃树下。崔护一边饮茶,一边和她攀谈,那少女虽没有答话,然“目注者久之”。崔护饮茶之后,便起身告辞,那少女“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眄而归”。时隔一年,崔护再来寻访,只见大门紧锁,空无一人,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崔护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怏怏而去。
“人面桃花”传递给人一种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沧桑感,时光飞逝,很多东西失去了就再也无法挽回。秀米和张季元的感情正是因为彼此的误会、猜疑、矜持和犹豫,没有挑明,因而留下永恒的遗憾。张季元殉难,秀米读到他的日记后才恍然大悟他的一片痴情,她追悔莫及,人死岂能复生?她能做的唯有拼命作践自己,藐视婚姻,抱恨终生。
张季元的日记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片段。
格非选此题目的用意并非仅仅指代二人的爱情悲剧这么简单,“人面”“桃花”可以分别解释。“人面”指秀米、翠莲、喜鹊、秀米母亲这些女性的身世命运和她们的情感历程。 “桃花”可以理解为陆侃、张季元、王观澄、秀米四人梦想中的“桃花源”式的大同世界。
张季元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思想产生了动摇,他对秀米说“不知为什么,我觉得我们做的事很有可能根本就是错的,它对我来说一点都不重要,甚至可以说毫无价值。有一件事你一边全力以赴,同时,你又怀疑它是错的。再比如你一直在为某件事苦苦追索答案,有时你以为找到了这个答案,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答案其实不在你思想之中,它在别的地方”。他爱秀米,她占据了他心灵的全部,得不到秀米的爱,革命还有价值和意义吗?爱情与革命的不可调和让张季元陷入了深深的痛苦矛盾,他质疑自己的付出,质疑革命的必要性,很多事情让革命者自身无法掌控,结果,他悲惨地失去了爱情,失去了生命。
“人的心就像一个百合,它有多少瓣,心就有多少个分岔,你一瓣一瓣地将它掰开,原来里面还藏着一个芯。人心难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看透生死倒也容易,毕竟生死不由人来做主,可要真正看透名利。抛却欲念,那就难了。”
小说的最后一章《禁语》,秀米终于放弃了革命、爱情甚至生命。
“秀米在瓦窑里洗了脸,残留的水结成了薄薄的冰花,父亲的脸突然间显像出来。
这融化的冰花,正是秀米的过去和未来。”
人间没有变得更好,也没有变得更坏,人间其实一直是这样的。钱钟书说:“一个时代,二三素心人,静静做学问”,每个时代都是人面兽心占大多数,但总有些人在坚守,不悲不喜、不骄不躁。
我很想看这部小说的影视作品,想知道秀米到底长什么样子。可惜《人面桃花》至今为止没有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但有相关的话剧,梅婷饰演陆秀米。有机会能看到《人面桃花》的话剧该有多好啊。
嗯。接下来一口作气努力看完江南三部曲剩下的两部《山河入梦》和《春尽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