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职场20年,对“一些年轻人内心特别反感吃苦耐劳”这个问题有所感触,不妨从以下几个层面窥探一二:
其一,原生成长环境打下的“底子”不一样
我们通常把35岁以下的成年人划入“年轻人”这一类。以此推算,现在的年轻人是出生于八十年代中后期至00后初期这一时间段的人。这一拨人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着与多子女截然不同的原生成长环境。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多子女时代,一家好几个孩子的现象很普遍,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伙伴,也有竞争,被“粗放式”养大很正常;反观独生子女,他们一出生就被一屋老小宠着,不仅没有成长过程中的竞争,而且受到来自上一辈、上上一辈的过度关注,过的是“精细化”成长的日子。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一个人从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往往对其成人成才会产生最根本、最基础的影响,这一点毋庸置疑。进入职场这些年,我对这一现象的感触比较深,有兄弟姐妹的同事和独生子女的同事,在思考问题、为人处世的方式上明显不同,前者更趋向于“他我”,后者更趋向于“自我”。直白一点,前者更在意“集体利益”,后者更在意“以自我为中心”;前者更易于接受“奉献、付出”这些传统理念,后者更在意“释放个性、特立独行”这些新观念。等等。
由此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吃苦耐劳这事儿是从小“打底子”、慢慢养成的习惯,后天可以改善,但无法根本改变。即使有所改善,过程会十分痛苦,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愿意扛,或者能够扛下来,而一小撮人内心反感就是明证。
其二,受教育过程中的“道”与“术”不同步
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出生的人,赶上了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好时候,但也经历了改革变化带来的迷茫和浮躁。
以上学为例,多子女那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偏向传统,在学校首先要听话、懂事,其次才是学习要好;独生子女出现以后,在学校首先要学习好,其次要不受吃亏、不受欺负。
教育的导向不同,带来的结果自然不同。多子女时代,人的成长更加注重“德为先”,即“道”为先。简单来说,你要先做个好人,然后才是做个有用的人。独生子女时代,人的成长更加注重“能为先”,即“术”为先。简单来说,就是你要先增强本领,增强在激烈竞争中的优势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做个好人。
看看,“道”与“术”不同步,带来的不仅仅是思考问题的角度的不同,更在于面对现实的态度的不同。比如,经历传统教育的人,在面对“吃苦耐劳”这个问题时,他会觉得这是美德,至少也是不排斥的;而经历个性化教育的人,在面对“吃苦耐劳”这个问题时,他会觉得这是“傻”,至少也是不认同的。
综上所述,吃苦耐劳这事儿得发自内心地认同,你强迫要求他做自己不认同的事情,只会适得其反。就像让一个人吃他最讨厌的食物一样,他看都不愿意看,怎么会拿起来吃呢?这样一来,内心反感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其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超预期
“在蜜罐里长大”的一层人,遇上一个“就业不易”的时段,自小经历的“顺风顺水”,与现实当中的残酷竞争,必然造成巨大心理反差。
以我见识过的个案为例,前两年选调一个年轻干部,属于高学历、高智商那一类的。考察的时候问他:“你对我们从事的工作有没有了解?能不能具体说说都要做些什么?”他的回答是:“有了解,就是从事服务性质的工作,我认为我能拿下来。”结果如何呢?工作是勉强能拿下来,但质量仅仅停留在“及格线”,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作息时间永远都是“出奇的规律”,上班来,下班走,遇到加班就有意见,领导和同事们都很头疼,但还不好说。有时候说两句,他会反问:“法律规定就工作8小时,我凭什么加班?”搞得人很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