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论断,如果一对男女感情渐深,意欲步入婚姻的殿堂。那不妨再此之前来一次旅行。倘若旅行之后两人感情依旧,那么日后的婚姻生活必定美满顺遂;倘若不然,则趁早一拍两散。
这样的论断未免武断,却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旅行途中,难免会涉及到金钱和交际,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以及他与人相处的原则底线都会不自觉的一一展露。而旅行恰恰又是最容易疲惫和放松的时候,自身的小缺点很容易就暴露与人前,将以往你苦心经营的形象狠狠地毁去。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男女之间如此,朋友结伴出行同样如此。和“旅行三观”不同的朋友出行,很容易心生罅隙。在我开始敲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刚结束今年清明小长假的回味总结。
突然就想到了上个五一假期的时候,我从南京回来的晚上,舍友问我都去了哪些地方。
——“南京博物院,江宁织造博物馆,瞻园,夫子庙,狮子桥,总统府…大概除了中山陵,南京可以玩的地方,都去过了。”
——“怎么可能!三天时间,你怎么可能逛的完!”
就在那一瞬间,我清楚的知道,大概除非必要,我不会和我的舍友一起,来一次说走就走的了旅行。
上大学之后,仅此一次和舍友的出行,是在16年的四月初。清明调休后的三天小长假,无疑是个不错出游的时间。室友W已然决定去见异地的男友,离家近的X选择了回家,我和 Y决定在所在的城市逛一逛,了解一些未来要生活四年的城市。
就我个人的习惯而言,我喜欢一早就出门的旅行,不用担心堵车,就算是迷路,也有充足的时间去修正路线。而Y和我恰恰相反,她更习惯晚点出门。更何况,彼时的我还未曾接触化妆,着实无法理解底妆半小时,画眉半小时。等待收拾完毕,出门已接近十点,更不说路上堵车,换乘错车等诸多小波折,等到景点已是下午时分。
其实和Y的这次出行并非不愉快,只是两个人在时间安排上的差异,总归让人内心稍有不虞。出行赏景本就是一次从心理到生理的享受过程,我不想因为一点点的分歧,让我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所以自此之后,我便规避了和Y的出行。
如果说和室友Y仅仅只是时间观念上的分歧,那我和室友X便是理念根源上不同。旅行出游讲究便捷轻快,我更喜欢带着一个双肩包一个斜挎包开启旅行。没有行李箱的拖坠,不用担心挤不上拥挤的地铁和公交,哪怕是宾馆退房后,也可以逛足景点后直接转场车站。X不是这样,她喜欢带着行李箱,哪怕只有短短三天的时间。她会想好每一天要穿的衣服,要配的鞋子,会带一些“拍照装逼”用的格调单品。她信奉“出行就是要拍美美的照片”。没有抨击她的意思,只是单纯觉得在旅行的大道上,我们是不相交的平行线。
现在的我,已经找到了合适结伴出游的闺蜜,我们的“旅行三观”出奇的一致——早出晚归,提前查好路线,做好规划,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完足够多的景点,尝遍当地特色的美食。现在,我们的足迹已经踏遍了南京,苏州,扬州,合肥,镇江,武汉,长沙。
我们还会去更多的地方,看更多的景,吃更多的美食。走出江浙沪,迈进港澳台,在有限的学生时期,尽情的享受半价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