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大秦帝国之称霸西戎
人才是发展的动力,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基石。人才凋零是国家不幸,辅佐秦穆公称霸西戎的那些老臣也不剩了。
继承秦穆公衣钵就是那位写诗还不错的太子罃,他就是秦康公,不过好像身体并不健康在位才11年,包括他儿子秦共公那就不健康了,在位四年就瓦塔了。他曾护送重耳回国,送到渭阳,作诗:“我送舅氏,曰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其实也是他妹夫,关系有点乱!
穆公去世没多久,打败他的晋襄公也被佛祖收回去了,秦康公眼前一亮,看到希望之光,笑而不语偷偷想:“我爹三置晋君,现在轮到我了,我的表哥兼外甥秦襄公去了西边,留下稚子夷皋如何能胜任呀,我的小表弟兼外甥姬雍不就在我大秦,我得把他弄回去当国君,到时候对我肯定是感恩戴德,我大秦向东发张肯定不成问题”。
秦康公也不是整天白日做梦的主儿,说干就干,并且国赖长君,赵盾也是准备立年长的公子,这样的确不谋而合。可惜了秦康公的一番谋划,在晋襄公夫人穆嬴(秦国贵族甚至是国君的女儿,却真是帮理不帮亲呀)的压力下,赵盾迎立晋襄公嫡长子夷皋即位,这就是晋灵公(这可是不可一世的败家子)。
这下让秦康公觉得很没面子,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更何况是君无戏言呢?说出的话不能当做是放屁,既然做出了决定那就不能轻易收回,否则就是打自己的脸,秦国就装作不知道晋已经另立新君,护送的军队还在不停前进,却在令狐(不知道是不是令狐冲家的出产地)遭到晋军的拦截和伏击,秦军大败,先蔑和士会被迫逃亡秦国。
秦晋之好也终有个好头,毕竟“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完蛋了”!
秦晋相爱相杀,双方没事就掐架,《史记》记载:“二年,秦伐晋,取武城,报令狐之役。四年,晋伐秦,取少梁。六年,秦伐晋,取羁马。战于河曲,大败晋军。晋人患随会在秦为乱,乃使魏雠馀详反,合谋会,诈而得会,会遂归晋。”
秦康公在稚子晋灵公的欺负下含恨追随父伯而去,儿子比自己还不健康没几年也追随他而去。孙子秦桓公(叫桓公的就齐国的最炸天,其他的都平平)还是始终不忘爷爷甚至祖爷爷的理想,与翟族人合谋攻打晋国,也真是饥不择食呀,居然找来当年被太爷爷打败的翟人帮忙,战斗力可想而知,加上还有“结草衔环”的老人帮忙,秦国只能败北,其后与晋国掐架也总是铩羽而归,秦国的西进之路总是被晋国卡住脖颈。
秦国国君总是带着无法东进的遗憾而终,不过他们从附庸之路走来,能有今天的成就凭借的就是一种打不死的小强这种精神,这个突破口不行就换一个,总有一天老子能收拾你。
秦景公觉得老爸想的太异想天开了,戎人是我们的手下败将,我们是晋国的手下败将,败将中的败将不可能像负负得正如此呀,如此这般只能找个强大的助手。这次秦景公找到了楚国帮忙一起打晋国,这次老天也很给面子,晋国饥荒,终于打赢了,可给他爸爸雪耻了,不过这算得上是不义之举。
秦国也并没有因为这次打败晋国而强大,晋国痛定思痛,富国强兵,晋悼公时晋国强盛,屡次召会诸侯,率其讨伐秦国,打败秦军。秦景公经不起打击,这次失败后也没有心思打仗了,就关注自己的陵寝了,他死后用了天子葬仪,墓地成为中国第一(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
就这样君位到了秦哀公手里,这哥们儿挺让人觉得悲哀的,“秦哀公沉湎于酒,不恤国事”(《东周列国志》中描述),其实这人也不是挺衰,毕竟是别人觉得悲哀,自己心中觉得悲哀那肯定就心中郁结,那真的就衰了,为了维持与楚国的关系,把女儿嫁到了楚国。他这辈子干的最得意还是“申包胥泣秦廷,秦哀公助兵救楚”,最后保住了楚国(算是楚国的再生父母)。
其实秦哀公还是挺有一手的,可能是自己懒惰也可能是为了休养生息,才不去与强晋做无谓的争斗。秦哀公自己不衰,可是儿子真的比较衰,当了一辈子太子没有熬到国君就去了,孙子和重孙都无所作为,重孙子悼公和自己一样都是都是悲哀的。可以说终春秋之世,秦国历代的国君也算是励精图治,可是却再也没有像秦穆公一样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有过上乘的表演,可见人才的流失对他们的损失是有多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