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作业第十四天---万物一体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为仇讐者。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易·系辞上》:“精所耿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精所耿物,游魂为变,说明变动的参数为游魂,那么不动的是那个如如不动的心。天地有且只有一颗心。那为什么有不同的人、物呢?心一,是因为加入了游魂,其在变动,也就是“有我”、“物欲” ,才有了形形色色的人和物。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人越接近其出生时,越接近于本原,越接近那颗本真之心。所以有奶便是娘,哪管娘的美丑与胖瘦。所以我们格物、致知,需要回归本源,去根上找寻,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真知。 

正是由于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故人原本可以做到人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如今由于物欲之蔽,仁心堵塞,才使得天地万物失其所,所以孟子曰“求放心”,阳明曰“致良知”,目的无非是使人心复其本然面目。而人心一旦复其本来面目,不但可以实现“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的理想社会,而且还能够实现天地的和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