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我被迫按下了生活的“暂停键”,开启了为期四天的“躺平摆烂”模式。每天下班回到家,所有该做的事都被我暂时抛在脑后——不陪孩子玩耍学习,不翻开待学的课程,不换上运动服出门,只想瘫在沙发上,指尖划过屏幕,刷着一部接一部的短剧。
孩子自然模仿我的样子,见我捧着手机,她也捧着一部手机。于是,家里常常是这样的画面:她在房间里刷小红书,我躺在客厅的沙发上刷短剧,两个人各占一隅。
直到母亲跳舞回来看不下去,催促孩子去洗澡睡觉,而我还在继续刷。终于刷完一部剧,我才放下手机去洗澡睡觉。
孩子没那么乖自己洗好就睡的,她会继续要求看手机,那就让她继续看吧,直到把她自己刷困了,才睡去。
而我等她睡熟后,继续刷到十一点多,甚至快到十二点才睡。但我早上依旧五点多醒来,
周一的场景至今记得清晰。那天刷完短剧后,我浑身透着股疲惫,看着孩子抱着手机一直刷,我心里竟莫名升起一丝愤怒。
我自己明明也沉浸在刷剧里无法自拔,却又本能地觉得该管着她,看着她盯着屏幕的样子,烦躁感悄悄冒了头。
但我很快察觉到这份情绪的矛盾——我自己都在“放纵”,又凭什么指责她?最终啥也没说,只是在心里暗下决心:明天就把她的手机收起来。
可第二天清晨醒来,看着孩子熟睡的脸,又觉得这样太强硬不合适,“算了,慢慢来吧”,我对自己说,毕竟那时的我,连陪她玩一会儿的力气都没有。
接下来的两天,生活几乎是第一天的复刻。直到第三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心态变了。前两天我刷剧是选择2倍速快进的,但是第三天我没有,而是正常倍速慢慢看。
以前每次刷完短剧,我都会陷入深深的自我谴责,总觉得这些时间该用来听课、看书、写点东西,“浪费时间”“不求上进”的念头会反复折磨自己。但这次连续三天躺平后,我并没有苛责自己。
第一天早上醒来时的疲惫,第二天脾胃的轻微不适,到了第三天,清晨六点起床竟觉得神清气爽。
我慢慢从“不接受自己摆烂”,过渡到“允许自己暂时停下”,这个过程意外地轻松。
我开始告诉自己:“就算躺平了,就算刷了几天短剧,又能怎么样呢?我可以不上进,可以下班后像‘废人’一样躺着,不需要时刻都拼命。”
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无条件接纳自己”的力量。
就像昨天听焕云说的:“我们要千万次试错,刻意练习,50次能做对两次就很不错了。”
这句话瞬间击中了我——换作以前,要是我50次才做对两次,早就开始自我否定,骂自己“没用”“没脑子”了。可焕云的话让我明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比苛责更有意义。
现在的我开始学着肯定自己:就算犯错,至少我敢去尝试;就算50次只对两次,至少我没有放弃。
成长从不是在自我谴责中获得力量,而是在一次次接纳与肯定里,慢慢找到新的方向。
就像这次摆烂,其实也是一种力量——当我累了、没能量了,允许自己暂时“瘫成烂泥”,反而能积蓄重新出发的勇气。
原来,就算偶尔放慢脚步,就算暂时偏离“正确轨道”,我依然是有价值的。这份领悟,比任何一次“努力上进”都更让我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