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法宝》:大问题作者做主

两三个月以前我念叨着一句不知从哪儿看来的话,大意是说,太自我的人不适合写作。好像隐约是拿来指问自己——我是不是太自我了。

然而这本书却说:写作是一种自我行为。

看到这句话,我一时陷入困惑,好像它有什么重要之处,却不知从哪里入手。

慢慢捋清自己的思路,发现这句话确实是一大困惑的线头。

一个原则浮出水面,一个大坑又甩在身后。

01读者和作者天然有矛盾,但并非水火不容

读者不可能完全理解作者,作者也不可能完全理解读者。

否认这一点,就陷入完美主义,写作变得不现实。

知道这一点,接下来就是寻找平衡。

我们不能失去作者,也不能失去读者,这常常让人迷惑。

就像威廉·津瑟说的:“你如何能小心翼翼地想着不失去读者,同时还能不在乎读者的看法呢?”

如果只考虑作者,作者不肯让步,就得完全忽视读者的看法;如果总是小心翼翼地想着不失去读者,又把作者的空间挤没了。

之所以能取得平衡,因为“这是两码事”。

在大方向上,比如选题、价值观,是作者的领地,这些必须为作者保留,才能让作者有能量。

在小方向,比如表述有没有清晰、写作时态有没有统一,这些才要作者提高技艺,尽量留住读者。

我曾经提过——其实我许多时候是那种“不在乎别人眼光”的人,不是我不想在乎,而是压根没意识到。

那是学写作的前期,我主要是自嗨的状态,心里没有读者。

连“我自己”这个读者都没有——写的时候兴奋,写完却不看,若硬要看,自己都看不下去——连自己都容不下。

可是当我开始考虑读者的时候,却难以再公开发布自己的文字了。

我变得畏缩不前——既然质量这样差,对读者没有用,何必发呢?

我原先是毫无保留地支持自己,后面却不留余地地否定自己。

但终于我发现,自己还是有权发表文章的。

02大方向上保护作者

为什么要先保护作者呢?

因为有作者才有读者,而作者写出好文章,出于以下几点:

1****“写作是一种自我行为。”

作者来写作,是出于自身原因,作者有自己的需求。

“所有人都敏感,都紧张。他们受难以抗拒的力量驱使,将自己的某些部分付诸笔端。”

2为自己写,才有能量

社会常常压抑人,袒露真心让作者敏感而紧张,不自嗨的写作也往往令人痛苦,作者需要保留一定的空间。

威廉·津瑟坦言,写作是很孤独的工作,他尽力使自己保持愉悦的心情。

自从他加入纽约先驱报以来,就把愉悦感作为自己的信条。

即便读者不一定能感到他的幽默,他还是会努力地把有意思的事写进文章,就觉得这一天过得很值。

他会想:“在大问题上,诸如读者是否喜欢你,或者喜欢你说的,或喜欢你是怎样说的,或同意你说的,或认同你的幽默感或你对生活的展望,你一刻也无须对读者感到烦恼。你就是你,他就是他。你要么与读者合得来,要么就合不来。”

他敦促人们用“我”这个字眼,即便成稿的时候要抹去这个字眼,也一定在第一稿的时候用这个字眼,这样能预热风格。

即便不用“我”这个字眼,也要使用个性化的表达,这让写作有生气。

3作者有能量,才有好文章

如果一个人使用“有人/某人”这样乏味的字眼,津瑟不愿与其见面。他要有激情的人向他展示为什么一个话题令人着迷。

好的写作是有人文温情的交往,而“好作家在字里行间是看得见的”。

作者顺畅表达情感,才有好文章。

一个人可以被拒绝,但不能被否定。

只有在大问题上作者做主,才是保护作者。

03打磨技法留住读者

如威廉·津瑟所言:

在技能方面,如果失去读者是由于糟糕的写作技艺,那是不可原谅的。

作者保护好了,就尽可能留住读者,这主要是在技能方面下功夫。

清除赘语,做好统一性,留意细节。

努力掌握好工具。简化、修剪,全力以赴谋篇。

持续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技法就是了。

04

总体来说,读者和作者都需要考虑,但二者并非绝对对立。

在保护好作者的前提下再尽量留住读者。

客户是上帝,但没有销售员就没有客户。

只要作者确定什么东西更重要,便没人能否定作者,顶多是拒绝。

知道这一点,我终于心宽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