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以喜马拉雅FM、知乎、得到、分答四大平台为首的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进人们的视野。一时间,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几乎一夜之间对知识的匮乏变得焦虑起来,订阅各个平台的付费课程成为了盛极一时的现象级“标配”动作。小到几百元的线上包年课程,大到一天上万元的线下训练营,可以说,知识付费正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也许有一天,你也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购买并不那么需要的课程。人类从未逃脱过羊群效应的影响,这一次也不会例外。那些在思想上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人是贤人,那些独立思考而在行为上又不同流合污的人是圣人,而圣贤总是少数人。
时间来到2017年,很多人对自己疯狂购买各种付费课程产生了怀疑,我究竟学到了什么,我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吗?
也许有,也许没有。如果没有,那我想还是先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比较好。
有一句话说,听过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确,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有的时候可以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从体量上来说,理论一定是比实践要小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听过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道理听得太多了,反而忘记了去好好生活?
中国道家思想中有道术器的概念,是一个金字塔的结构。引申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来说,器就是使用的工具或者是自己的工作;术就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形成一定的规律;道就是事物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是事物的本质规律。从下层到上层是不断归纳总结的过程,而从上层到下层是逐级指导的关系。
所以,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符合这样的客观规律,既要低头走路,也要抬头看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低头走路所花费的时间要比抬头看路的时间多得多。如果本末倒置,成天抬头看路,企图用自己听到的道理来过好这一生,这又怎么可能呢?这就像是写一篇论文,虽然只有几千字,但是这几千字的背后凝聚着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试验、演算和思考。论文只是一种总结,但是如果忽略那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一切将不复存在。
在网上购买各种课程就是这样的情况,疯狂地购买,疯狂地崇拜,但是并没有在生活中实践的机会,到头来发现貌似自己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这就是典型的理论大于实践。
现在很多卖课程的人会给你讲各种段子,让你觉得很有趣,让你觉得很有道理。我好几年前就开始看罗胖在优酷上的视频,那时候觉得他很厉害,知识储备相当丰富,很令人敬佩。但是时间久了,我渐渐发现罗胖的规律,同一件事情他往往能通过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让你觉得他的观点很有新意。现在我已经很久不听罗胖了,他讲的东西我几乎都忘了,但是他善于抓住听众心理,另辟蹊径地解读一件你可能听说过的事情是我从他身上学到的唯一东西。其实很多事情正着说反着说都对,只不过大多数人趋向于从正常的角度看问题,而少数人喜欢走小路,告诉你原来镜子还有另外一面。
有的人花两万块钱参加一次训练营,无非是学到了几个新名词,几句俏皮话,回来有一点谈资而已。这两万块钱中的一万九千九,说的好听点是粉丝崇拜费,说的难听点就是智商税。剩下的那一百块钱,可能才是这个训练营的真实价值。
讲道理给别人听的人,所得到的收获永远比听众多,并且永远不会忘;而如果不是自己总结而是听来的道理,真正能记住的,又能有几个。
我并不是反对知识付费,我恰恰认为知识应该付费。其实知识本来就在那里,通过百度你可以获取他们所讲的绝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人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让知识变得更加有体系,并且花费时间讲给你听,收取费用合情又合理。我只不过是站在听众的角度,认为应该理性地获取知识,不要把知识当成救命稻草。
看到一篇文章里的一段话说的特别好,分享给大家。
“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个世界上的很多道理都是早已存在并且不会变化的。你只要抓准了几条核心的,就已经够你行走江湖几十年。当然你也完全可以自己钻研透彻之后老酒换新瓶,用来忽悠新的消费者。”
其实知识本身也分很多种,有空泛的大道理,也有实用的技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会实用的技能,然后从“器”中总结出自己的“术”,最后再上升为“道”,才是最好的方法,这远比单纯地听一些高级鸡汤来的实在的多。
篇幅有点超了,就此打住。最后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靠听道理,你永远过不好这一生。
先过好这一生,然后再讲道理给别人听,这才是我此生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