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这个词源于拉丁语,其本意是“引导”或者“鼓励”,马文·柯林斯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善于引导和鼓励孩子的老师。
——题记
这是继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斯特·蒂文特的《零距离师生关系》之后,拜读的第三本关于美国教育方面的专著,读完《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当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情怀?我们又如何将转化后进生的工作落到实处呢?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似乎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不甘平庸、不断反思、不断进取
原文摘录:我总是在思考学生时代的我是如何学习的,进而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带进教室。我记得什么是我厌倦的,什么是我感兴趣的,什么样的老师是我喜欢的,什么样的老师是我不喜欢的,然后把这些经验应用在我的教学上。
读后随想:正因为马文老师不断的反思、回忆自己上学时的情形,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将心比心,始终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模式,所以才能够让孩子们迅速地适应她的课堂、适应她的管理方法。
@教育路上不随波逐流、不与同事争上下
原文摘录:①……取代他们的是另一类教师,那些根本不在乎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有几位年轻男士之所以当老师,是为了躲避征兵和去越南参战。更多的人不羞于承认,他们其实并不想教书,只不过是想不出来自己还能干什么别的工作。他们想要的就是混日子……我已经忍无可忍,他们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好像教学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孩子们正在接受教育。
②在德拉诺小学,我打过的最艰难的战役就是做自己。不知怎的,我所做的每件事都会惹怒同事,从我的穿衣风格到我的教学方式。这样日积月累,最后他们竟怀疑我图谋不轨。我和他们保持距离,全情地投身于教学中。但我的隐忍疏离却让事态变得更加糟糕。我不与他们来往,激怒了他们……
③我不知道该如何和同事们和平相处。我只是不太会聊天。坐在那里,谈论某个六年级男孩第三次留级,或者刚刚转来的学生去过7所学校,却还没学会写自己的名字,我做不到。那些事情对我来说并不可笑。我常常听到一些老师说“我讨厌那些可恶的孩子”,那样的说辞让我崩溃。作为一名母亲,我不愿去想,辛辛苦苦让孩子穿好吃好,把孩子送到学校,老师的态度竟然是“我讨厌那些可恶的孩子”。无论我个人付出多大的代价,我都做不到和他们一样……
读后随想:把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不喜欢教师职业的人放在教师的岗位上,来从事教育的工作,是教育的悲哀。很显然,马文老师和他们不一样,因为他喜欢自己的工作。
面对来自同事的指责、刁难、嘲笑和疏远,马文选择了不争辩,我认为不争就是一种智慧。拿取笑孩子缺点当做在办公室同事之间聊天的内容,实属无聊至极,也有失教师的职业道德,这样的聊天不参与更好、远离更好,否则会染上“病毒”。为什么同事们都看我不顺眼?都排挤我?都不理我?——因为我(马文)还有强烈的教育情怀、伟大的教育责任心、对弱者的同情心(所谓后进生)和对学生的爱心,对于那些无所事事、自甘平庸、不思进取的同事来说,就理所当然的“容不下”我这个老师就很容易理解了。
马文·柯林斯是一个真正地热爱教育、喜欢孩子、喜欢教师职业的一线普通老师,又是一名富有传奇的个性老师,同时也是美国公认的教育家。她不被当时的教育模式所束缚、不抱怨自己的教育教学环境、不和那些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甚至诋毁她的同事一争高下,不被来自社会各界的干扰所“同化”,始终保持教育激情,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始终如一的坚持自己的教育梦想,正是她的执著和不懈追求,才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所学校——西区预备学校。
姚跃林校长在他的作品《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中曾说过:“学校是快乐的源泉,而非痛苦的渊薮。”马文·柯林斯打造的西区预备学校就是一所让学生向往和快乐成长的学校。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马文·柯林斯所教的班级包括她后来自己的西区预备学校,接受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各级各类学校开除了的“贴上了各种标签、定了性、判了刑”所谓的“问题学生”……,正是她所带的班级和她创办的学校让这些近乎绝望的家长看到了一丝教育的希望,在她的教育模式和管理之下,这些“问题学生”不但顺利考上了高一级学府,而且走向社会之后,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现在她的教育模式也被认可,赢得了学生、家长、媒体、教育界和政府的认同,她的事迹被搬上荧屏,改编成传记电影《马文·柯林斯的故事》……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一名老师,”开学的第一天她就对全班学生说,“老师就是引导别人的人。这其中没有任何魔力。柯林斯女士不是奇迹的创造者。我不能在水面上行走,也不能让海分开。我只不过比许多人更爱孩子,更加努力工作,你们也将会这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潜力无穷,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我们教育人,不管他是个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钉子学生,他的心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苏州“第五届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期间,刘霞老师在演讲中曾说:……我知道,我改变不了整个教育生态,但我可以营造我的班级生态…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马文·柯林斯就是那个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善于挖掘学生潜力和闪光点的老师,她就是那个改变不了整个教育生态、却努力营造自己班级、自己学校生态的老师(后来由于她的努力,而影响了美国整个教育体系)。
学生在他的成长道路上遇到马文·柯林斯,是他的幸运,如果我们人人都像马文·柯林斯一样,为教育做点改变,那么教育也许会变得更加简单有效。如果我们的教育多一些马文·柯林斯式的老师,我们的教育会更加美好。
附:马文·柯林斯老师经典话语摘录:
☞孩子都擅长模仿,有样学样。如果老师嘲笑或者有意责备某
个孩子,那么其他孩子很可能也会欺负那个孩子。反之亦然。
☞我还发现,相比让他们独自安静地学习,小组活动能够让
他们更加用心和专注。
☞在我看来,我所需要的就是学生、课本和一个黑板。
☞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所谓的定法。只要对某个孩子管用,
任何方法都是可行的。
马文·科林斯简介
马文·科林斯,20世纪30年代生于亚拉巴马州,是公认的美国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她不仅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孩子,更是影响了整个美国的教育体系,以及无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与方式。
马文曾在一所公立小学担任教师多年,后来创办西区预备学校。她的故事和学校,后来被《芝加哥太阳时报》《时代周刊》、《人物》以及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等全国媒体报道与宣传,媒体都称她为“奇迹的创造者”,她的事迹被拍成传记电影《马文·柯林斯的故事》,各地的教师熙熙攘攘的涌进她的课堂,参加她的研讨会,甚至不远千里从德国和西班牙赶来观摩她的教学技巧。忧心忡忡的父母向她寻求建议,而政治家则请求她伸出援助之手。连续两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与老布什都请她做他们的教育部长,她都予以拒绝,她说“我太喜欢教书了,我属于教室”。
她的学校在美国多个州建立,学生多达数千名。她每年培训上千名老师,每次迎来掌声与喝彩,她都无比谦逊的说:“我只是一名教师,不是奇迹缔造者,我只是非常爱我的孩子,并且比很多人更加努力工作。”
推荐阅读:《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