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不止一次读过冯唐,从《欢喜》、到“北京三部曲”《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再到《活着活着就老了》、《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
我在自己的小手册上,写了书评。好的坏的,爱恨情仇,褒贬不一。都没敢拿出来。因为——
在冯唐的世界,走来走去,始终没有明白,他到底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去。就像青春里始终没有明白自己一样,是谁,从哪儿来,要到哪里去。
直到这本《无所畏》。
前不久,耳听友人说,冯唐要出新书了——无所“谓”。
我说,哦呼。冯唐终于害怕了。要对世界说,无所谓了。
睡前一翻微博,才知道。并非无所谓的无所谓,是无所畏的无所畏。
哈哈,这个“油腻”男。
活在这世上,什么都不要怕,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儿,慢慢放下输赢和计算。
这就是《无所畏》想要告诉我们的。
翻了豆瓣几乎所有的《无所畏》的书评,几乎没有看到对冯唐的“狠”,那些当年看到冯唐翻译的某著名作家的诗,以及杂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的人,一夜之间,把冯唐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你就是油腻男,你就是社会败类,扯了你的作家头衔......
害怕。
冯唐最后,没说无所谓。他说无所畏。
而我在隐隐约约读懂他之后,发现他的无所畏其实正在向有所畏转变。
你看看《欢喜》、看看《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就理解了。那时的他才是真的无所畏。
他在对抗的文字的同时,将才华,水准,意淫一一写进书里。写进那年,他才17岁,无所畏惧。从不压抑自己的荷尔蒙,卖弄也好,生猛也罢,就是为了让你血脉喷张。
据他自己说,那是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才想起写的。一个集文采于一身,从小熟背唐诗的人,从小跟在社会哥后面的人,一个上学时没让别人拿过第一的人。从小追着小姑娘跑的人,从小读《资治通鉴》的人,怎么可能有所畏。
他将无处安放的青春,用最无所畏惧的方式,跃入纸上。
老师和他母亲说,看好你儿子,以后有流氓的潜力。
他妈回家对他说,你老师夸你写的好呢。不过以后你不要拿给我看了,能写出个啥。
在他无畏的青春里,桀骜,肆意,痞气就是他的资本,靠得就是他的才气。
而这本《无所畏》,在不惑之年的尾声将几年的沉淀细水长流般供给读者。像陈年的老酒,不辣、不烫、醇香十足,极具品尝质感。
他能做到:上学时,没让别人拿过第一。
他能做到,酒后背唐诗宋词,从来都没输到醉倒。
他能命名出成功十要素: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他的文字,张牙舞爪,又平淡如水;既感性,又骨干;既狂野,又柔滑;既正经,又奔放…
春风十里,不如冯唐的文字。
他将所有可能让你的内心泛起涟漪的可能,都转换为你对他的专注和窥视。你动辄装满蠢蠢欲动的心思,去收集关于他的一切,才发现,其实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他。
“老爸走了,我现在赶去机场,回北京。那天还是老妈的生日,老爸吃饭、活动一直都正常,突然就走了......,洗把脸,准备去机场,洗着洗着,哭倒在洗手间的地板上。”
这个脑补的画面顿时出现在我的眼前,将我的泪水引出眼角。他失控,他悲伤,他没来得及告别,像电影般的画面一样,至读者于痛心边缘。
他总结油腻青年十大特点,分别是装懂、着急、逐利,不迷恋肉身、迷恋手机、不靠谱、不敢真、假佛系、审美差、不要脸。
最后一个章节里,冯唐聊泰戈尔,聊周作人,聊审美,聊电影,聊写作,更多是在聊自己。
他说,周作人是一个没有金句的人;周作人是一个蹩脚的诗人;周作人是一个好吃的人;他又说,我确定,五百年后,看周作人文字的人要明显多于看鲁迅文字的人。
文字不朽和文人排名没什么必然的关系。
这就是冯唐,一个年少受吹捧的的青年作家,一个几年前受众矢之的“油腻男”,一个说“春风十里不如你”,大概没有几个人知道,这句话是出至于冯唐的诗《春》的人。一个敢说油腻非油腻的,敢说无所畏而非无所畏的人。
而冯唐敢说,我不敢;冯唐敢说不敢说的,我更不敢。所以我觉着自己成不了作家,更别说诗人。
最后,我也成不了油腻男,因为压根我就比不上冯唐的“油腻”。
将无所谓变成了无所畏,将有所畏,变成了他的文字,任它信马由缰,花开,花落。
就像书中的结尾一样——
在海南,在此刻,天用云作字。
在未来某处,在未来某刻,天也用我作字,用我的手蘸着墨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