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季《奇葩说》里有一个关于教育熊孩子的辩题,辩手李思恒说了一句:孩子只分为两种:睡着的孩子和熊孩子!现场一边哄笑一边点头。
继而他又提出了要假人之手去教育熊孩子,作为两个熊孩子的妈妈,早已不堪其扰的老母亲顿首垂足,表示认可,我也曾无数次的渴望有“第三只手”帮我教育熊孩子。
可是前有“养不教,父之过”,后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的孩子我不教育,又指望谁呢?
我的孩子我都嫌熊,谁还能接受他呢? 所以,熊孩子再怎么花样作妖,老母亲也只能终日不停的默念:亲生的,亲生的··· 但是,念完之后呢?熊孩子还是要面对,熊的问题还是要解决,这是让父母更加头痛的。 其实,熊孩子却分很多种。年轻的辩友简单粗暴的分类,很显然是没有亲自当过一回妈,没有亲自教育过孩子。
为人父母,绝对不是扣个熊孩子的帽子,一言以蔽之,而是要一探究竟,熊孩子到底为什么又作妖,见招拆招才能对症下药。
1
熊孩子需要你的关注
昨天下午我出门办事,晚上刚一到家,女儿就一头扎进我怀里。我还没来得及跟孩子亲昵,姥姥就跟我抱怨:“好好教育一下你女儿,作了一下午妖,捣乱的我什么都没做成。我做手工,她来抢针线;我做饭,她抱大腿;我洗衣服,她让我抱抱,闹了一下午。”
我看看我怀里安静的女儿,一下就明白了:我忽然出门,女儿没有安全感,所以她去寻求姥姥的关注,可是姥姥偏偏一直在忙着做家务,完全忽略了她的需求。
如果姥姥及时留意到,因为我的缺席让孩子比平时更需要她,放下手里的家务,专心的陪伴她,孩子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陪伴,是不会突然那么“熊”的。 正如正方辩手赛娜所说:如果孩子扯你的衣角,你无视,他就会去掀别人裙角,如果他向你提问题,你没有回答,他就会从小可爱变成咆哮帝。
当孩子熊的时候,其实是在传递一个信息—他需要家长的关注,他在不停的试探家长的边界,如果家长能及时回应,孩子的试探就不会出界,而变成熊孩子。 孩子扯你衣角,你立刻放下手机表示:宝贝,妈妈在,你有事跟妈妈说吗?
孩子向你提问题,你第一时间停下工作,对他说:宝贝,你提了一个很棒的问题,爸爸和你一起来找答案。
不要让孩子每次对爱的呼叫都不在服务区。
2
熊孩子需要正确引导
前不久热映的电影《少年的你》,“熊孩子”魏莱一直欺凌同学,当胡小蝶因为不堪其凌辱跳楼自杀之后,警察找到魏莱妈妈,可她却不以为然地说:“那个孩子心里压力太大了吧?那也不能跳楼啊!我们家孩子是不会这样的,你们误会了。” 本来应该站出来引导魏莱认识错误,迷途知返的妈妈,反而无视和袒护她,导致魏莱更加肆无忌惮,转而欺负陈念,以致被陈念失手杀死。
她的妈妈在该出手教育的时候没有出手,反而是亲手把魏莱往错误的深渊又推了一把。
同样是热播电影里的熊孩子,《我和我的祖国》之《白昼流星》里刘昊然和陈飞宇饰演的沃德乐和哈扎布两兄弟,却幸运地在悬崖边被拉了回来。
他们离家出走,偷东西,坐牢房,依然不知悔改,让年迈的大伯头痛不已,无计可施的他只好找李叔帮忙。
李叔把两个熊孩子带回家,看到他们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先是给他们吃的,换洗衣物,让他们感受到家人般的关怀。但是他俩却依然固我,上演了“东郭先生和狼”——吃饱穿暖之后偷了李叔家的钱意欲潜逃。
当警察赶来把他们拿下,准备秉公办理的时候,李叔却站出来说:“这钱是我给他们的,不是他们偷的。” 兄弟俩虽然恩将仇报,李叔却教会他们以德报怨,他们冰冷的心开始解冻。
但是李叔知道距离他们彻底转变还差一步——让他们自己主动站起来。所以他带俩人去迎接顺利返航的航天员,让他们亲眼看到了“白昼流星”,看到了希望,贫穷并不可怕,每个站起来的返乡人都是可以让家乡脱贫的力量。
浪子回头尤为难得,更难得的是,李叔这个拼尽全力召唤浪子回头的人。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该管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瞎管。
孩子小时候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父母一定要及时的管教。
如果错过成长期,将来想管也管不了了,小错误时父母及时的制止,正确的引导才能避免养成真正的“熊孩子”。
3
熊孩子在学习成长
不管是捣乱寻求关注,还是因为缺少正确引导而犯错,这些都确实是“熊孩子”本尊,那些“熊”的行为都是应该被制止的。
但是,有时候孩子的熊是要被允许,甚至鼓励的。
马伊琍一直被赞许的不仅是她的独立自信,更因为她是一个“教女有道”的优秀妈妈。不过,马伊琍就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一次她误会自己女儿的经历。
有一天,她看到女儿端着小马桶在往屋子里跑,洒了一地湿,她非常生气,一边擦地一边批评女儿。
女儿委屈极了,告诉妈妈,因为她着急小便,但是马桶里还有上次的尿尿,她平常看到妈妈都是到屋子里倒掉的,所以她就自己跑去倒。
马伊琍这才知道自己误会了女儿,她反思自己:这原本是女儿学习独立的一步,是一件好事情,妈妈却没看到独立的过程,一味地指责孩子弄脏了地板。
这种“熊”我们不但不能批评,其实还是要鼓励的,孩子只有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和犯错,才能学会成长。
就像孩子五六个月的时候,拿到什么都往嘴里塞,其实这是孩子的口腔敏感期,他们只是在尝试用嘴巴来探索食物;
孩子一岁左右,特别喜欢捡小东西,地上的垃圾,碎纸屑,干巴的树叶,这是孩子的微小事物敏感期,他们只是要研究这些小东西;
当“terrible two”到来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仿佛化身小恶魔,每天:不要,不听,不吃,不去···其实,这是孩子在发现自己,建立自我意识。
爱迪生曾经说过: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
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从来没有哪个成长是突然发生的,都需要孩子一次次的学习和尝试,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耐心等待,给他们犯错的机会。
4
熊孩子是在默默地爱我们
台湾著名作家刘继荣,曾经讲述过一个关于她女儿的故事。
有一天,她去接女儿放学。幼儿园老师说,这孩子吃饭时不断地要求加饭,有时候吃得很多了,明显都撑着了,可她还是说要吃饭。刘继荣听了,有点生女儿的气。
回到家后,她回到了房间,女儿留在了客厅。不一会儿,刘继荣听见女儿没有像她教的那样轻轻关门,更加气不打一处来,就狠狠地骂了女儿一顿。 后来刘继荣才知道,女儿不停地吃饭,是因为她想吃得饱饱的,长得壮壮的,这样就不会经常生病,还可以帮妈妈干家务,妈妈就不用那么心烦了。
刘继荣在知道了女儿这么做的原因后,感动地掉了眼泪。
我们的爱在误会孩子的那一刻就缺席了,而被我们误会的孩子却依然爱着我们。
孩子是好孩子,而我们却成为了熊父母。
5
《小王子》里说:每个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只是很多人忘记了。
当我们看到孩子又熊的时候,想想曾几何时的自己,如果不是这一路“熊”过来,如今又怎么为人父母呢?
当我们被叫做“熊孩子”的时候,内心是有多么渴望被给予多一些的关爱,信任,让我们学习成长,学习爱人。 武志红曾经说:生命力只有一种。被看见就会变成好的生命力:热情、创造力、爱;不被看见就会变成黑色的生命力,变成恨、攻击、愤怒和破坏。
当我们用爱和信任来看见“熊孩子”,知道他们熊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去解决问题,我们创造的就是好的生命力,熊孩子将不复存在。
可是当我们忘记了爱和相信孩子的初心,武断的对“熊孩子”一视同仁,那孩子遭遇到的就是黑色的生命力,而我们也变成了熊父母。
熊孩子,非你我所欲,熊父母,亦非你我所欲也,只要方法对,二者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