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对奶茶的喜爱和爱情题材的偏好,电影上映第二天,我和两个朋友就去影院一睹为快了。
虽影片身陷刷票风波,剧情也并无新意,三观还广受诟病,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部好电影。因为它写出了我的爱情,写出了爱情里的辛酸和遗憾。凡到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
01
相爱的人走不到最后
这些年看过的爱情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三部电影是《夏洛特烦恼》《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致青春》。看完《后来的我们》,它也加入我喜欢的电影行列,而且觉得它和《致青春》的故事情节比较接近,只是一个发生在社会,一个发生在校园,总之都是之前爱得天昏地暗,最后还是分道扬镳。
正如张嘉佳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说过的一段话,
“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这也是大多数爱情故事的剧情,相爱的人注定走不到最后。
我的初恋也是发生在大学,但还没到一年就夭折了。
相恋时,两个人形影不离,柔情蜜意,你侬我侬,好像地球上就只剩彼此。
交往六个月,开始争论不休,面红耳赤,不欢而散。现在想起来也不知道大家当初因为什么而争吵。
交往十个月左右,我们的爱情之花最终因我的骄傲和他的劈腿而凋零。
虽然恋爱不过一年,但失恋却花了我整整四年时间。
当我看到谢娜与刘烨分了手,刘若英离开了陈升,梁咏琪别了郑伊健,我也就释怀了。
现在想想也挺傻,没有捱过一年之痒的爱情算什么真爱,没在一起再正常不过了。像我们这样没在一起是万幸,真爱没在一起才是遗憾。见清和小晓显然是后者。
02
爱情和事业总不能兼得
电影中第二个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它将小情侣北漂时生活的窘迫和爱的甜蜜表现得很真实。虽然不排除有些夸张的成分,但细节里散发出来的人情温度却是真实的,可触摸的。
大学毕业的见清住过隔断房,住过农民房,我也住过,虽然我是在另一个城市——深圳。我毕业一年多来的深圳,住过布吉和白石洲的农民房,住过固戍的单身公寓,虽然没有见清那么惨,但其中滋味也大都领略过。
布吉,三人住一间屋,厨房、客厅、卧室合三为一,我的床上就是地上铺的一张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席梦思,它正对着大门口。夏天热的时候,我整夜开着门睡觉。现在想想怪瘆人的。
白石洲,10来平米的地方,只能放一张上下铺的床和一个人走道,厕所在外边。因为只有一个电风扇,上铺吹不到风,整个夏天我和小伙伴每天晚上轮流睡躺椅,那个午休椅还摇摇晃晃,睡觉动也不敢动,早上起来的时候腰酸背痛。
再搬到固戍时,生活条件就慢慢好起来了,虽然从关外到关内路程有点远,但回家是舒坦的,有干净的床,有空调,有独立的卫生间。
所以当我自己在深圳经历那么多之后,我能感受到见清刚刚开始几年生活的困苦和内心的焦虑与挣扎,但是往往人在最苦的时候是最快乐的。
见清和小晓在一起的那段时间是故事最温情的桥段,两个人一起在北京打拼,同甘共苦,其中小晓要等公交车,见清说打车回去,小晓在出租车里兴奋得像个孩子的那一幕让我热泪盈眶,我也不知道多少次舍不得打车,死等公交车,也不知道多少次看着火锅店咽咽口水,还是去吃一碗汤面,也不知道多少次脱下喜爱的衣服,去老街淘货。
物质上的苦不算什么苦,苦得是梦想没有实现,自己又无法静下来,一直迷茫,没有尽头的迷茫。
尤其是在看到身边的同学都有所小成,自己还身无分文,但为了自尊,为了那点可怜的虚荣心,我们打肿脸充胖子,但就连这点自尊都要被人戳破时,我们简直无地自容,继而我们将我们的无能和失意向身边最亲近的人发泄,那时候别人的一个眼神都能杀死我们。
见清过年回家跟他爸爸嚷嚷,跟小晓争吵,跟路边摊小哥打架,接着用游戏麻痹自己,最终他的堕落、消沉、冷漠逼走了小晓,其实是他想分手,因为他觉得小晓嫌弃他,他给不了小晓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小晓先离开他。
离开后的他继续颓废了几天,后来就重振旗鼓,看得出来他比之前踏实了很多,上班时间送快递,下班时间研究自己的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游戏终于得到大家的认可,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有时候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有时候爱情和事业是冲撞的?为什么失去爱情后才开始努力?是不是所有成功人士当初创业时都不谈感情?
根据我的经验而言,我觉得爱情对事业是有影响的,尤其是两个人的事业完全不相干,这样你们交流获益的成本比较大,两个人内耗比较多,最重要的是情侣之间感性时刻比较多,人不容易静下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如果小晓不离开见清,见清估计不会那么快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说小晓的出现给了他灵感,但是小晓的离开又最终成就了他。
记得李宗盛当初也是为了梦想放弃了爱情,这可谓是千古难题。
03
电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电影有两个情节高出了我的生活。
第一是见清的父亲角色的表演和戏份让人动容。我很佩服田壮壮的表演,特别的真实,生活化,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痕迹,尤其是他迷离的眼神和沉默寡言的性格。
另外父亲戏份很家常,却很打动人。他对见清深沉的父爱,也就是体现在每年过年回家都给儿子做他最爱吃的菜,他对儿子的前女友小晓也浸透着父爱,他给小晓的一封信总结了爱情的真谛,“感情不负彼此就好,不负此生太难了”,也升华了主题。
第二是电影里的见清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我没有。这一点高出了我的现实生活,但我把它看做对我的一种鼓励。
04
两个疑问
这部电影看完有共鸣,有感动,但也有疑问。主要是下面两个:
见清是大学毕业,小晓说她出来五六年了,那说明小晓可能最多就高中毕业,现实生活中学历差别那么大的两个人会产生纯洁的爱情吗?电影里的小晓早出社会,比见清世故多了,她在遇到见清之后却完全变了一个人,变得很单纯执着,好像有点不合情理。
小晓在和见清在一起之前谈了三个男朋友,可以看出来她找男朋友的标准是能在北京买得起房,见清那时候虽然是以男闺蜜的身份守护在她身边,但明眼人都知道见清喜欢她,这个我想她也清楚。那为什么她明明知道见清喜欢她,她又一直装傻,明知故问?我想她那时候还是有所迟疑的吧,她可能觉得见清就是一个在北京买不起房的小青年,跟他在一起是倒贴。
所以见清在焦虑的那段时间里有理由相信小晓会嫌弃他,因为他自己也嫌弃自己。后来小晓走了,他当然可以告诉自己是因为自己不能给小晓想要的幸福,所以小晓离开了他。最后他就拼命地努力,努力够到小晓在北京买房的目标,但是够到了,我不明白小晓为什么还要不领情?她明明知道他是爱她的,他是为了她才那么做的,没有理由他们就这样放弃了。
难道是因为见清的那句“你是不是在外边有人了”?这一句挺伤女孩子自尊了,说明在他心里,小晓就是一个投机份子,比较随便,没有真爱。但是这样理解还是有些牵强,他们最后错过得太莫名其妙了,可能缺乏一些充分的理由过渡。
电影有高低,但每部电影都瑕瑜互见,最差劲的电影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最优秀的电影也不是没有一点瑕疵。我们看电影不要人云亦云,遵从自己内心感受就好了,打动了人心的电影就是好电影,所以《后来的我们》在我心中还是文艺爱情电影中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