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时常说,做人难。难就难在这人原本不是自己要做的,不是为自己做 的,而是为别人做,这就很难办。如果是要为自己做,事情或许就比较简单,做什么样的人,或者怎么做人都由自己来决定,做好做坏也都是自己的事。为别人做就麻烦了,就得看别人的脸色,做得好不好都由别人在说,责任都是自己的,批评的权也在别人手里。
想想也是,做人何其难啊!就拿一个人在单位里的表现来说,表现好很突出就会被认为锋芒毕露,表现不好就会遭到批评,不好不坏甘居中游会被视为平庸不求上进。还有,对某人某事有看法,往往不会或者别人来征求意见时是说还是不说呢?说嘛,是锋芒太露,要是不说呢就会觉得城府太深;如果私下里说,颇有两面三刀、背后说人坏话的嫌疑;公开说吧,,又是一副目中无人、老三老四的样子。再说,有人托人情来求你办件事,答应好呢还是不答应好?不答应吧是不给人家面子,答应了呢又办不了是骗人,实情相告会说在推脱,含混不清往往就会被误认为是滑头和江湖腔。如此这般,做人真难。
做 人已经很难,何况这人还要做出来给别人看。在这社会,一个人做得好不好,甚至是不是人都取决于别人的看法。
这难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做个凡人、常人已是如此艰难,做个君子那肯定更是难上又难了,这种难无人知晓,咋有自己肚明,而且还要把这种难处拿得起放得下。
很多人说,在中国是没有贵族的。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完全正确的,中国是有贵族的,而且比最早出现贵族的欧洲还要早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只是名称不叫贵族而是称之为君子,春秋时期的春申君、信陵君等等当时的四公子,就是最早的贵族代表,他们的君子风范不是因为有多少的门客,布是体现在奔走于社会的动荡之中,担负着中兴立国的使命。
凡世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无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这是古人对君子的论述,涉及君子文化的范畴。
君子文化既有传统魅力,又有当代张力。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播自己的儒家学说和思想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改造,赋予了许多优秀道德意蕴,使其基本骨架、内在气质和俊颜风貌,在《论语》里脱颖而出并惊艳四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如此等等。当然,还有那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却是另一种意境了,自然就不能相提并论的。
"君子"一词,有人统计过在巜论语》中出现了107次,是使用频次很高的一个核心概念。由此可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百般钟爱和悉心打造。
孟子曾说过君子有三乐,其中一乐"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指君子应当坦荡做人、无愧于心,这种俯仰无愧可以通过自身的完善做到。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诱惑,权力也好,财帛也好,美色、口腹欲也好,如何正确对待这些诱惑?这就要严格去克制约束自已,明确信仰,坚定信念,在前行的路途中不被左右,,为官者爱民为民,执法者公正公平,不忘初心,善始善终,坦坦荡荡,俯仰无愧!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其精神追求和道德精髓,说到底都以提升人的素质,塑造理想人格,或者说集体的人格为旨归,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文化。譬如,交友之道。君子认为真正的深交是知交,知心之交,做到一要诚,以诚相待,我无而诈而无我虞,二要忠,忠于友谊,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三要信,恪守信义,言必行行必果,四要权,通达权变,不拘泥,不苟且。
在中国古人看来,人生面对诱惑,面对挫折,面对生活给予的磨难和挑战,都应当立身端正,无愧色,无愧辞,上对天、下对人,都问心无愧。
古语云::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人生也无需问长问短、问东问西,而应只问己心,问心无愧,则为善矣!而如何无愧于心,就要靠自己的修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