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是 ,“知道并不能做到,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人追求的最终目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例子,我们认为诚信是好的,谦虚是好的、早起是好的、读书是好的,但是没有几个人能做得到,这个观点虽然逻辑自洽,但是没有什么用,属于无比正确的废话。
2023年初的时候,听到一种观点是:“所有人都是知行合一,做不到是因为不知,只不过你以为你真的知道而已”,这个观点并不比前一个观点更逻辑自洽,但是当你从这个观点看世界的时候,让人会自己负责,原来迟迟做不到,是因为我的认知深度不够,于是我遇到的问题的时候,我去看书、培训、交流, 深度思考,慢慢很多原来做不好的事情竟然都做好了,从这点来看,观点正确与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否改变你的行为。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陷入了学知识的怪圈了, 总是怕自己理论知识不够,太过注重知识的积累,最后说得头头是道,但是生活一点都没有改变,于是重新思考知行合一,发现只有去实践,才会把知识关联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会遇到各种书本上看不到的问题,从而迫使你反思你的想法,这个时候你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于是我的理解如下:"知和行是互为因果的,知影响行,行反过来会加深知",简单来说就是“实践出真知”。
这种理论,解决了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无法联系现实世界的问题,但是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不愿意尝试,就算给这件事情赋予再多的意义,也解决不了不去行动的问题,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和理解,最近在看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获得新的理解。
作者在二战时候,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面,他的整个人都是不自由的,这段生活是极其痛苦的,在当时来看是毫无意义的,但是他赋予了这种生活意义感。让我想起写史记的司马迁,“饿其体肤,劳其筋骨?”他为什么会这样讲?因为他必须要赋予自己的苦难意义,如果你的人生有一段时间是毫无意义的,你能接受吗?我从这本书得到的最大的收获是很多意义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很多时候是经历以后才有的。
我以前一直觉得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先要赋予这件事无比重要的意义感,只有这样,你才会开始,并且有坚持下的勇气,我劝别人读书也是一样的,事实上我现在想想,我刚开始看书的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看书对我有多少好处,我只是因为堵车,不得已提前到公司,忽然多了1小时的自我支配时间,所以我给自己找了一件事,看书,当我看了1年后,然后我就发觉得这个看书太有意思了,每天不看就不舒服,于是我告诉别人,看书能获取知识提高认知,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书是和高手对话,跳出原有圈子,让我从生活中剥离,书是我的避难所,让我沉浸进去,我给它赋予了新的意义,我把因果搞反了,我只是从现在的视角看读书这件事情,而不是过去。
很多事情一开始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也不知道有什么好处,做了才发现了意义,很多事情,比如,读书,运动,冥想,记录、反思、复盘等,这些事情一开始是没有特别的意义的,有的都是别人的意义,这些意义感只是让你获得一种相信的力量,需要去行动,并且积累一定的时间,才能感受到这件事对自己的意义 。
我们的行动难道真的全部都是由思想控制吗?为什么某些时候行动要比求知要困难?
“支撑行动的除了意义感,还需要勇气和相信“,这句简单不能简单的话,我现在才理解一些,在求知的过程中你的思想是自由的,可以随意想,不用承担任何后果,一旦行动你就要承担你做这件事带来的后果, 会失败、会被嘲笑,这点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行动还要面临不确定性,这个行动到底对不对,能不能得到好处,很多时候一开始是不清楚的,这个时候你到底行动还是不行动?头脑是没有限制的,它可以在太空里面随意地遨游,你自我感觉良好,但是你的身体,时刻刻都要限制在某个地方,一行动,什么东西都会变得具体,变得庸俗,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行动的原因 。
从这点来看,当一个人做一件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要比思考要难多了,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的,这种情况下找再多的认知,赋予再多的意义也没有用,因为没有做过, 你无法感受到真正的意义,所以需要一种不需要理由的相信感,我就是相信,我就是要做, 还需要勇气,去对面对失败、恐惧、是他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