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都爱吃面食。说起山西的面食,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都说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山西晋南一带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这里的面食五花八门,我最喜欢的就是闻喜的花馍了。据说在汉代就已经有详细记载。
我的姥姥捏花馍就很好,是高手中的高手,周围村里人不管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找姥姥。
记忆中的姥姥临近过年那会是最忙的。
姥姥会在捏花馍的前一晚,把干了的面酵掰成小块泡在温水里,软和了再放少量面粉,搅拌匀,不稠也不稀。姥姥说这就是酵水。
第二天姥姥把发开的酵水再加面粉一块搅拌,加水和面,和好后醒面,醒好后再揉面。
揉面很关键,不低于10遍,姥姥说这样揉出的面才光滑又有弹性。
姥姥家里有一个超大的案板。村里大婶、大姨和姥姥便围着这个案板,能把面团做出各种花样。
我见的最多的是婚嫁花馍,也叫花糕。是把花和鸟组合在一起,也有把龙和凤组合在一起的。超好看,很是震撼人心。
姥姥先用面团制作糕的底层,夹层用红枣做成云团状,再上一层糕面。这三层就组成了糕座,是可以食用的。吃在嘴中,甜中带香,清香又有筋道。
第四层,是最上面一层,也叫图案造型层。这一层就要考验姥姥们的技艺了。
要用到的工具很多,有擀面杖、筷子,剪刀、竹签、细梳子等,姥姥负责龙凤主体,大姨和大婶负责其余部分。
她们的动作都很快。十指翻飞,一搓、一团、一剪、一捏,鸟就好了。再一捻、一按、一切、一扎、一卷,各种花朵就好了。
大姨把面擀成一条条直线,把它们弯曲或折上几折。鸟的尾巴、腿和龙鳞就成了。
然后大婶再用各种工具装饰纹理,有花叶纹,漩涡纹,三角纹、绳纹等,这些纹理一般压印在花糕的边缘或关键地方,起到突出主体和美化主体的作用。
最后姥姥把红豆、黑豆、绿豆、大枣、镶嵌在龙凤或鸟的眼睛和嘴巴上。
至此花馍便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接下来姥姥把花馍放在蒸笼圈里,中间放一碗热水,用棉褥盖严,等待发虚。姥姥说这样做是保持温度和湿度,花馍不会变形、不干裂。
待花馍发虚后,就能上笼蒸了。蒸也有讲究,先烧火,水开了再上笼蒸、笼圈要封严。开始要烧大火,然后中火,最后小火。大小花馍要分开蒸。
花馍出笼后,要趁热上色,姥姥说这样可使颜色艳丽,不易褪色。
姥姥家有好多白色小盘,每个小盘里一种颜料,姥姥便端着颜料盘拿着刷颜色的工具,随意的在各种花馍上粗狂挥洒点染。
采用的颜色都是大红大绿且不分浓淡深浅,色彩搭配巧妙之大胆,使人叹服。
明亮的颜色,火辣热烈,让人炫目,但淳朴又很和谐。我觉得花馍就是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
待色晾干,姥姥和大姨们又用竹签把主体部分与衬托的花瓣、鸟、凤、龙等进行穿插,这下整体才算是完成了。
这个花糕是新郎家要送给新娘家的,待新娘出门时,新娘的妈妈要将花糕的底部一段切下来,让新郎新娘带走,意为新娘应在婆家扎根,其余切成片分送给家人与邻居,寓意新娘嫁人远飞了。
姥姥的这门技艺当年传给了我大姨。我大姨很有天分。但可惜我大姨才活了42岁就去世了。三姨和我妈都不喜好这个,不愿意学。
姥姥85岁的时候,患了老年痴呆症,偶尔能认出舅舅,糊涂的时候谁也不认识,2005年去世的。
这门技艺也就留在了当年的我还是小孩的记忆里。
闻喜花馍于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
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惜姥姥和大姨也见不到这辉煌了。很是遗憾。